人生的上半場,他在寂靜處;下半場,聚光燈攏住了他 “疫情以來,張文宏一直在說實話,只是有太多人聽不懂,或者裝不懂。”業內人士告訴健識局。 7月29日,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一條微博引起軒然大波。
人生的上半場,他在寂靜處;下半場,聚光燈攏住了他
“疫情以來,張文宏一直在說實話,只是有太多人聽不懂,或者裝不懂。”業內人士告訴健識局。
7月29日,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的一條微博引起軒然大波。一句“學會與病毒長期共存”引來多方聲討,很多標簽冒出來,“投降派”、“崇洋媚外”、“當代汪精衛”……
一些醫生、專家站出來支持張文宏。8月10日,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北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寧毅都出面聲援。寧毅直言:如果連張文宏這樣無私忘我的專家都不能保護,這個社會就沒救了。
實際上,從新冠疫情爆發后,張文宏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攻擊。這個醫生的話,戳中人的心窩子,也戳到另一些人的肺管子。
2021年,張文宏52歲。人生的上半場,他在寂靜處,是一個感染科醫生張文宏;下半場,突如其來的聚光燈攏住了他。
從感染科臨床圈內的醫生張文宏,到全國民眾都知道的張文宏,一共需要幾步?
01
1969年8月,張文宏出生在浙江省溫州市瑞安縣。這是個僑鄉,許多人從這走向世界各地,但張文宏出生的年歲,這里還是一個農商為本的小城。
父親畢業于浙江大學,在工廠做技術員。母親在小學教書。
02
1976年,張文宏7歲,進到城關鎮第一中心小學念書。外界和他都在從混沌走向清朗。
這所小學建于1902年,到張文宏就讀的年代已是文風鼎盛。后來,張文宏的小學畢業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周筱玉說他“勤奮、好學、專注、上進、聰慧、會講會寫、有潛質”。
03
1981年,張文宏12歲,進入瑞安中學。
瑞安中學建于1896年,百年來培養了多位院士。高中時代,張文宏性格中已顯露出后來讓他走紅的那種“耿直”。
他高中時的一位學妹回憶:中學時期,張文宏就會特別大膽地糾正其他同學的一些不文明行為,還會同人理論,“有一種耿直基因”。
八十年代,張文宏的父親從技術員成為副廠長,張文宏原本可以頂替父親進廠工作,但十幾歲的他瘦弱多病,患有哮喘。一個老朋友透露,高中時期,張文宏就有意于醫學,想當“看毛病的醫生”。
后來,張文宏回憶:“我生病,不好怪我的。是那時候的醫生沒有看好我的毛病。”多年以后,張文宏成了一名“能看好毛病”的醫生,治好了自己的哮喘。
04
1986年,高二的張文宏顯露出作文才華,憑借論文《一個中學生看溫州模式》,他拿到華東六省一市中學生作文一等獎,可以保送知名大學。
他和指導老師一起去景德鎮領獎,順路去了趟杭州,看望唯一的哥哥張文宇。那是張文宏第一次走出瑞安,看到世界之大。
張家只有兩兄弟,哥哥大他一歲,從浙大本科畢業后,去了新加坡南洋理工讀博,成為人工智能專家。多年后,“一門雙博士”會在瑞安傳為美談。

浙江省瑞安中學 圖源:浙江省瑞安中學官網
05
17歲的張文宏已經下定決心學醫,“學醫,做醫生,是在我看得見、可以理解的范圍內比較適合自己的。”他想去上海醫科大學,即現在的復旦大學醫學院,但這所學校在瑞安沒有保送名額。
正常高考的話,這所學校是有名額的,整個浙江省招8個。
張文宏成為八分之一,專業是臨床醫學,他帶著臉盆、席子、熱水瓶,搭一整天車去報道。“我一個鄉下人,當時能夠沖到上海來讀書,也是蠻激動的。”
那是上海醫科大學招收的最后一屆六年制本科生,再讀碩士三年、博士四年。
要過13載,醫學生張文宏才會畢業。
06
1993年,24歲的本科畢業生張文宏進入華山醫院感染科。
那時,科里的前輩常常去鄉下消滅血吸蟲病。許多年以后,“傳染病是‘窮病’”成了張文宏的金句之一。
“傳染病窮人容易得,我對鄉下人老好的。”張文宏說。
07
2000年,張文宏拿到復旦的博士學位,隨后到哈佛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瑪麗醫院進修。
哈佛醫學院的生涯,成為張文宏最艱苦、最珍視的進修經歷。
每周都有諾獎級別的學者來演講,一般中午開始。演講廳內免費供應點心和咖啡,學生們找地方坐下,邊吃邊聽。
這種“學術午餐”很劃算,張文宏是常客,在無數個午后時光,他汲取著頂尖的醫學研究成果和觀點,順帶省下午飯錢。
畢竟, “人家大學生,最多讀四年,出來,賺錢了。我要整整多讀九年。這九年,是沒有什么錢的。”
08
那9年里,張文宏動搖了。
年輕人張文宏需要在上海活下來。但是,年輕醫生收入并不高,夜班加班是家常便飯。尤其感染科不受重視,獎金少、收入更低。一邊工作一邊求學,還要娶妻生子,張文宏“實在過不下去了”。
思來想去,看不到出路,他寫好了辭職信,轉交給翁心華教授。
翁心華是著名感染病學專家,1962年本科畢業起就在華山醫院從醫執教,是該院感染科的靈魂人物,他看重張文宏:“你的條件非常好,能夠做一個非常好的醫生。去和留,我完全讓你自己來決定。”
結果是,張文宏選擇“再堅持一下下”。
這“一下下”會有多久,當時的張文宏是不知道的。
09
2003年,張文宏34歲。那一年非典爆發,張文宏還是感染科的新手,他很緊張。
“很多同事上午還好好的,明天告訴我他沒了。我們根本查不出來這是什么病,因為那時候我們沒有能力。”
在恩師、上海非典專家咨詢組組長翁心華的帶領下,感染科新手張文宏加入抗擊非典的隊伍。那一年,上海無醫護人員感染、無社區傳播、無群體爆發,創下了“上海奇跡”。
同年,張文宏和翁心華合著《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在這本國內首部介紹SARS的專業書籍里,兩位醫生預測:類似非典這種嚴重的傳染病,將來還會碰到的。
10
2013年,H7N9流感病毒來襲。張文宏不再是新手,他已在感染科干了十多年。
一開始,科里判斷是非典卷土重來了。隨后,他主動和十余名病患接觸,確定這是一種新型禽流感“H7N9”。
他帶著團隊制定方案,控制傳染源,把一場疫情扼殺在搖籃階段。

圖源:張文宏醫生微博
后來,在談到H7N9禽流感的人傳人現象時,他已經顯露金句潛質:
“這個禽流感大多數感染給自己的母親,卻沒有感染給自己的老公,所以在那一剎那,我對愛情產生了懷疑!”
同事說,“張主任在,就像定海神針一樣,我們都不慌。”
有趣的是,因為對病人、同事都好,從30多歲起,張文宏就被親切地叫為“張爸”了。
11
2020年1月17日凌晨,一篇公眾號文章刷屏了,標題是《最新指南!WHO 2019新型冠狀病毒指南(中文首譯版)新鮮出爐!》。
公眾號名叫“華山感染”,背后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點擊關注,會彈出自動回復:
“一旦關注 長期感染 無法治愈 歡迎關注華山感染”。
作為公立醫院的一個科室,這個公眾號每個月總會發幾篇科普,介紹“大三陽”、“小三陽”、藥物性肝損傷、狂犬病暴露防護……風格幽默、直接、嚴謹,一直很努力,但閱讀量也就兩三千。
2020年1月12日,WHO發布了新冠指南。五天后,這個科室成為華人世界里第一個將它編譯成中文的。
在這之后,新冠疫情成為核心內容,由幾位臨床醫生書寫的公眾號此后篇篇爆款,單篇點擊量甚至超過1000萬。
每篇文章末尾都會列出作者、編者,他們都是華山醫院感染科的主治醫生、醫生。
最后一行是文章審核人員:張文宏。

17年前,張文宏協助恩師出版了第一部介紹SARS的專業書籍。如今,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帶著科室成員,第一個意識到WHO的指南需要盡快譯為中文。
這個科室,已在 “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持續10年排名第一。
12
2020年1月18日,張文宏在北京CC講壇演講,題目是《讓流感不再肆虐,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還要再過兩天,鐘南山才會宣布新冠“人傳人”。
張文宏站在臺中央,手拿話筒,經常踱步,一邊說一邊與臺下聽者互動。
“重癥流感肺炎的死亡率是9%,SARS死亡率是10%,那你為什么對流感就不怕,對SARS就這么怕呢?因為你對SARS一無所知,你恐懼,所以你害怕SARS。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從來不是貓。”
演講當天,張文宏就飛回了上海。
13
2020年1月24日,除夕,武漢封城第二天。
上海等30個省區市同日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這天,國家衛健委公布:29省累計確診新冠830例,重癥177例,死亡25例。
下午,張文宏要參加上海新冠臨床救治專家組會議,他開著車先去接翁心華,見面就致歉:“老師,今年年夜飯你看樣子吃不好了。”
翁心華年過八十,是華山醫院終身教授,也是這場會議的特邀專家,“17年前SARS的時候,我做上海專家咨詢組組長,想不到17年后的今天,我的學生替代我來做組長了。”
翁心華也提醒,這次新冠病毒的傳播力,要比SARS更強。從那時起,張文宏就想好,要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全部投進去研究這個疾病的防控。”
當夜,春晚準時開播。張文宏連夜撰文,一一回答疫情發展轉變、大眾如何防護等問題,完成了一名感染科醫生的辭舊迎新,“哪有時間坐在電視機旁看電視啊。不但忙,心里還緊張,焦慮。”
“他很有能力,他會做得比我更好。”除夕的那場會議上,翁心華曾這樣說。
14
2020年1月29日深夜,正月初五,武漢封城第七天。
在一場疫情發布會上,張文宏稱: “我做了一個決定,把所有崗位的醫生全部換下來,換成共產黨員!共產黨員在宣誓的時候不是說了嗎,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迎著困難上。”
這段視頻刷爆網絡,網友評論:”太敢說了!不打官腔,敢說敢做,中國太需要這樣的人了!”
后來新華社采訪張文宏,他對著鏡頭回應:“我們派駐黨員醫生上抗疫前線支援,不打招呼,直接報名,沒有討價還價。”
這是他進感染科的第27年。在中國,絕大多數的日子里,感染科從不是舞臺燈光聚焦的方向。

圖源:張文宏醫生微博
15
此后,發布會一場場地開,媒體話筒不斷遞到張文宏的手中,金句在網上流傳:
“(疫情期間)防火防盜防同事”
“你在家里不是隔離,是戰斗”
“醫護一體,不要忘了一線護士”
“你覺得很悶,病毒也給你悶死啦”
“不能欺負老實人”
“新冠大幕落下,我自然會非常silently走開”
……
16
爭議開始彌散。
“絕不要給孩子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
粥和牛奶,在一些人眼中成了東方和西方的代名詞,“崇洋媚外”的帽子開始扣下。
17
2020年8月,張文宏已經聲名大噪。但對于新冠這個狡猾的敵人,他依舊困惑無比,憂心忡忡。
他意識到,新冠和此前交手過的其他傳染病完全不一樣。H1N1、H7N9、甚至是SARS,都遠遠沒有新冠那么棘手。
意識到這一點后,張文宏決定,必須說點什么做點什么。2020年那個除夕他匆忙寫就的文字,是他最先想到要對外說的話。后來一發不可收。
“因為這個病毒,我無法隱身于幕后,無法袖手觀望,我需要站到前臺來,說一些話來讓大家聽明白。”
18
2021年7月29日,張文宏發文,明確提出“與病毒共存”的觀點。
他認為,疫情不會短期結束,可能長期也結束不了。現在世界上大多數病毒學家都認可這是一個常駐病毒。如何與病毒共存,各個國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
“我們已經贏過新冠病毒一次,未來我們一定會找到長久的制勝之道。”他寫道。
這個觀點不是突如其來的。
新冠爆發不久后,張文宏就意識到它比Sars更難纏;
2021年1月,張文宏提出,接下來國內外疫情防控形勢將會更復雜;
2021年5月,張文宏提到,新冠可能無法徹底消除,但是人類可以從容應對;
2021年6月,張文宏再次指出未來消除新冠疫情的可能性很小,“接種疫苗目的不是為了消除傳染病,而是降低流行水平。”
張文宏也絕非唯一一個持此觀點的專家。不論是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家王辰,或是中國疾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國內外許多頂尖專家都發表過類似觀點。
2021年5月,鐘南山也表態:“如果新冠病毒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程度慢慢降低,它與人類的長期共存將成為可能。”
19
風口浪尖的張文宏并不孤單,他身后站著朋友和專家,還有腳下扎根多年的土地。
8月2日,上海市委主要領導到張文宏擔任主任的實驗室調研,明確要“科學抗疫”;8月6日,上海市委常委會會議上,“科技抗疫的力量”再次被上海市主要領導強調,列為構筑風險屏障的四種力量之一。
8月11日,滬上官媒上觀新聞寫道:能否以科學的態度看待疫情、構建體系、落實防控,直接關乎這場持久戰的走勢。
上海市民也沒有忘記他,有市民在網上留言:“新冠爆發至今,上海沒有過封城,甚至沒有過全城核酸,即使這里承擔了巨大的境外輸入壓力。”
復旦大學終身教授翁心華評價愛徒:“ 無論滿分是幾分,我都給他滿分。我們華山感染科的傳統就是講真話,做真實的醫生。講真話,不是嘩眾取寵說大話,而是基于專業主義與科學精神。”
圖源:張文宏醫生微博(左一翁心華)
1993年,醫學本科畢業生張文宏推開了華山醫院感染科的門;2021年8月,張文宏是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上海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主任、南京大學病毒與感染病研究所兼職教授和名譽所長......
從醫卅載,聚光燈突然攏住了感染科醫生張文宏。10億中國網民里,有人心疼他的黑眼圈,有人拿放大鏡研究他的每一次發言。
疫情期間有次開會,張文宏實在太困,睡著了,鼠標半天沒有動,電腦屏保跳了出來。同事看到,黑色的背景上是八個大字:
正直,謙遜,踏實,節欲。
參考資料:
- 程小瑩《張文宏醫生》
- 新世相張文宏紀錄片《你好,先鋒》
- 上觀新聞《“德爾塔”來襲,努力做到“臨陣不慌”》
- 碼頭青年《張文宏被批判,上海最應該站出來保衛他》
- 海上柳葉刀《風口浪尖之際,全上海都在站張文宏》
· END ·
文丨張鈴
設計丨時光
運營丨代山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