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賽柏藍 ▍作者/木木 跨國藥企高管與初創藥企“相互成就,彼此成全”。 1 “小貝總”或加入中國創新藥企 日前,據業內消息,默沙東中國前總裁羅萬里將加入初創型生物制藥企業箕星藥業。賽柏藍致電默沙東中國求證,對方告知羅萬里先生確實已經離任,但不
▍來源/賽柏藍
▍作者/木木
跨國藥企高管與初創藥企“相互成就,彼此成全”。
1
“小貝總”或加入中國創新藥企
日前,據業內消息,默沙東中國前總裁羅萬里將加入初創型生物制藥企業箕星藥業。賽柏藍致電默沙東中國求證,對方告知羅萬里先生確實已經離任,但不知曉其去向。
在美國默沙東官網搜索羅萬里先生,出現最新的消息是2020年6月藥物過審的新聞。

在領英上,羅萬里先生的信息也并未更新。

羅萬里于1996年加入默沙東,2012年——2013年擔任默沙東中國香港總經理,2015年擔任默沙東中國臺灣總經理,2016年出任默沙東中國區總裁,任職期間,重磅產品九價HPV疫苗、PD-1抑制劑Keytruda在中國成功上市,并使默沙東中國區成為默沙東全球第二大市場,并躋身跨國藥企在華銷售額TOP3。因出眾的顏值,被國內醫藥人稱為“小貝總”。
然而,業內突然流傳羅萬里先生去了創新藥企箕星藥業的消息。
據了解,箕星藥業由位于紐約的醫藥界著名投資公司RTW投資創立,致力于開發重大疾病的創新療法,旗下目前最受關注的產品是授權Cytokinetics公司的小分子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劑CK-274,以及今年五月剛剛和Milestone達成大中華區合作協議的PSVT藥物Etripamil。兩款產品目前都還在臨床試驗中。
賽柏藍向箕星藥業打電話求證,對方以不清楚為由,未透露更多消息。截至發稿前,并未獲得回復。
2
跨國藥企人事變動頻頻
事實上,跨國藥企高端人才離職潮早已風浪迭起。
“我清晰地看到中國公司以及在中國針對病人的本土創新所面臨的重大機遇。”2018年5月,吳曉濱出任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總裁如此說道。作為醫藥界的“傳奇”,吳曉濱先后在拜耳、惠氏以及輝瑞等知名藥企中國區工作,業績表現可圈可點。吳曉濱之后,諸多跨國藥企曾經的高管甚至是掌門人均投入本土藥企,或者自己創業操盤一個創新公司。
2021年5月,禮來抗腫瘤產品全球研發負責人王軼喆博士擔任聯拓生物公司首席執行官兼公司董事會成員。
同月,亙喜生物任命基因與細胞治療領域資深專家倪亞瑾博士為首席技術官。在加入亙喜生物前,倪博士曾先后在輝瑞和Allogene Therapeutics擔任工藝開發負責人。
2020年4月,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總裁黃偉東加入了億騰醫藥并擔任首席運營官一職,全面負責億騰醫藥集團的商業化運營工作。
云鼎新耀的CEO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禮來度過,騰盛博藥的CEO是一手建立吉利德中國的羅永慶。葛蘭素史克公司任職11年、時任全球傳染病研發部高級副總裁的洪志,創辦了初創藥企騰盛博藥。
據相關統計,2020年在跨國藥企離職的研發人才中,有30%的人才加入了本土醫藥企業和生物科技企業,這個比例較2017年(15%)上升了一倍。中國市場吸引了大批跨國醫藥高端人才們的回歸潮。
英國金融時報曾用“人才流血”一詞形容在華跨國藥企高管跳槽到本土創新藥企的現象。
3
本土藥企“搶人大戰”
在2021年公布的跨國藥企CEO的薪酬中,強生CEO Alex Gorsky 在2020年薪高達2958萬美元。即使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12家跨國藥企中,共有8家藥企CEO呈現漲薪趨勢。

2020年跨國藥企CEO薪酬榜 圖源:賽柏藍
收入不菲的跨國高管為何“棄外投中”?英國《金融時報》曾發文指出,豐厚的待遇、靈活的組織架構、良好的前景預期是本土人才回流國內初創藥企的幾大原因。
另一份報告也指出了也驗證了這一猜測。2021年中國國際藥物信息大會年會上,研發人才論壇專場發布《塑造面向未來的中國研發創新人才》報告指出,跨國藥企研發人才流向本土企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研發管理者和中層骨干尋求更清晰、簡潔的內部決策流程、更快的決策速度和更大的決策空間。
跨國藥企高管紛紛離職加入國內初創藥企或進行創業,背后是生物科技行業的蓬勃發展。隨著本土研發能力的迅速崛起,2020年,國內醫療健康相關領域上市的公司達到42家,募集資金總額約561億元。本土生物醫藥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增加。
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向賽柏藍指出,外資藥企在中國的機會正在減少,國家政策扶持“國產”意圖明確,國產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對于外資藥企的業務也有明確的價格沖擊。而在國家扶持國產替代的機會下,內資藥企機會可能會多一些。
在趙衡看來,藥企目前主要策略還是發展新藥和拓展集采品種,一個是以價換量獲取市場規模,一個是創新產品來獲取高額利潤。用人方面肯定圍繞這兩點來考慮,具體看來就是創新藥需要強醫院拓展能力來開拓市場,仿制藥更需要準入能力來進入醫保目錄。對于藥企運營人才的經驗、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某種程度上,跨國藥企高管與初創藥企可以說是“相互成就,彼此成全”。對于跨國藥企的高管來說,他們的職業發展天花板已經清晰可見,需要一個更有挑戰力的職業跑道。而對于本土創新藥企來說,在創新研發、產品商業化和國際化視野等方面均擁有豐富經驗的跨國藥企高管可以幫助他們建立商業化運營能力,滿足資本市場預期,提高自己的生存概率。
至于跨國藥企人才流動是否能帶來資源整合,鯰魚效應的多業態重塑是否預示著未來更多更激烈的競爭,趙衡持保留意見。“資源要看準入和醫院資源,不好說,只能看個案。”
趙衡認為,跨國藥企高端人才流動應該會持續,但內資藥企和外資藥企文化不同,未來能否適應還要再看。
一切只能拭目以待,但現階段全球產業格局、人才和市場占有率的重新調整,跨國藥企和中國藥企之間的格局分配正在改寫。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