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占全球五分之一 2021年6月7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通過加速批準途徑批準 Aducanumab(Aduhelm)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加速批準機制下,FDA會批準針對嚴重或危及生命的疾病、并有望帶來顯著優于現有療法的治療益處的新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占全球五分之一”
2021年6月7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通過加速批準途徑批準 Aducanumab(Aduhelm)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加速批準機制下,FDA會批準針對嚴重或危及生命的疾病、并有望帶來顯著優于現有療法的治療益處的新療法。
此項批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Aducanumab是FDA自2003年以來首個批準用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新型療法。也許更重要的是,Aducanumab是首個針對阿爾茨海默病潛在病理生理機制,即大腦中存在的β-淀粉樣蛋白斑塊的治療藥物。Aducanumab的臨床試驗首次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這些標志性斑塊的減少有望減緩這種破壞性癡呆癥患者的臨床衰退。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退行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會損害患者的思維能力、記憶力和行為獨立性,并且會導致患者過早死亡,患者從疾病早期進展至重度平均僅需4至5年[1],[2],[3]。該疾病目前無法被阻止或延遲,正在快速成為日益嚴重的全球健康危機,為患者家庭和國家財政帶來巨大負擔。
研究發現:阿爾茨海默病以β-淀粉樣蛋白(Aβ)的積聚為特征[4]。隨著患病時間的推移,阿爾茨海默病的危害逐漸加重,患者會失去記憶和認知功能。在疾病晚期,患者無法進行對話或對環境做出反應。平均來說,患者在確診后的生存期為4到8年,但有些患者可以生存20年[5]。
目前,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需求非常迫切,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原則應遵循:盡早診斷,及時治療,終身管理[6]。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中國是全球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占全球五分之一。
我國由阿爾茨海默病導致的癡呆患者人數高達983萬;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數為3877萬[7]。此外,全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年經濟支出大約為1667.4億美元,其總值約占全國GDP的1.47%。預計到2030年,由該疾病引起的相關支出,將多達5000億美元[8]。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加速,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人數也在迅速增加,因此加強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管理,是中國公共衛生的重要課題。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主任、北京天壇醫院院長王擁軍教授表示:
“我國從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后,迅速成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8.70%[9]。作為一種常見的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具有隨年齡增長而患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特點。隨著老齡化的加速,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人數也在迅速增加。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對于患者本人和家庭都是一個巨大的負擔,Aducanumab的FDA獲批給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給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帶來了曙光。FDA的加速批準機制為偉大的創新鋪平了道路,特別是在腫瘤、艾滋病領域。1993年,第一個多發性硬化療法也通過加速批準機制得到了批準。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也獲益于這一機制,并欣喜地看到全球的企業都在為延緩阿爾茨海默病的進展做出不懈的努力。希望隨著新藥的獲批,更多的患者和家庭都能獲益。”
目前中國在阿爾茨海默病的早篩、早診、早治和全病程管理等環節依舊與發達國家差距比較大。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首次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阿爾茨海默病由于發生率高,且缺乏有效的改善及治療方法,為當今時代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巨大挑戰。放眼全世界阿爾茨海默病領域的研究成功案列屈指可數,人類對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斗爭一直都在進行中。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候任會長、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癡呆和認知障礙學組組長,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陳曉春教授:
“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研究并非一帆風順,自2000年以來,已有200多種阿爾茨海默病候選藥物臨床試驗失敗,失敗率高達99%[10]。阿爾茨海默病被認為是由大腦中β-淀粉樣蛋白(Aβ)的積聚而引起的。Aducanumab是迄今為止首個治療靶點明確、精準清除Aβ、藥物作用機制明確的AD治療藥物。Aducanumab是自2003年以來FDA批準的第一個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療法,也是首個且目前唯一一個針對該疾病明確病理機制,減少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的淀粉樣蛋白斑塊的治療方法。其獲批是人類與阿爾茨海默病近兩百年斗爭中的里程碑事件,為人類最終戰勝阿爾茨海默病帶來信心。正如他汀類藥物和 HIV 治療藥物的獲批激發了心血管和艾滋病治療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Aducanumab的批準也是如此,使人類邁出了將阿爾茨海默病從無法治愈的絕癥轉變為可控制的慢性疾病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1]Alzheimer’s Association. 2020 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 Alzheimers Dement 2020;16(3):391+.
[2] Liu, Jodi L., Jakub P. Hlavka, Richard Hillestad, and Soeren Mattke, Assessing the Preparedness of the U.S. Health Care System Infrastructure for an Alzheimer's Treatment.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2017. 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2272.html. Last accessed 6/17/2020
[3] Hul JS,et al. Neurology 2003;61:1356-1361;
[4] Dubois B, Hampel H, Feldman H, et al. Preclinical Alzheimer’s disease: Definition, natural history,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Alzheimer’s Dement. 2016;12(3):292–323.
[5] https://www.fda.gov/drugs/news-events-human-drugs/fdas-decision-approve-new-treatment-alzheimers-disease
[6]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印發精神障礙診療規范(2020年版)的通知 (nhc.gov.cn)
[7]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0; 5: e661–71
[8] Jack CR, Bennett DA, Blennow K, et al. NIA-AA Research framework: Toward a biological defini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lzheimer’s Dement. 2018; 14(4):535–562
[9]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stats.gov.cn)
[10] Becker RE, Greig NH. Increasing the success rate for Alzheimer's disease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Expert Opin Drug Discov. 2012;7(4):367-370. doi:10.1517/17460441.2012.672409.
· END ·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