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兩次被要求支付15000元做檢測,卻延誤了手術時機 文丨大衛 “醫生說,我能活到今年國慶,就已經是幸運了。還能做點什么呢,至少別讓其他人也像我一樣被坑,這個事情該管管了”。 今年73歲的李峰已經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很長時間。他不停地喘著粗氣,話剛說了
“醫生說,我能活到今年國慶,就已經是幸運了。還能做點什么呢,至少別讓其他人也像我一樣被坑,這個事情該管管了”。
今年73歲的李峰已經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很長時間。他不停地喘著粗氣,話剛說了一半又中斷,“不好意思,您介意我抽根煙么,有點疼了。”
每分每秒,骨髓癌的痛苦都在纏繞著他。比癌痛更讓他難以忍受的,是既往的求診經歷。
2020年1月,骨痛難忍的李峰到天津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因為腫瘤較大且位置特殊,有高位截癱的風險,醫生建議他盡快手術,術后再做組織病理檢測。
手術日期定在了1月7號。
天津醫院是一家三甲醫院,骨與軟組織腫瘤科剛剛成立,為了慎重起見,天津醫院邀請了天津腫瘤醫院血液科于泳醫生做會診。
李峰自述:在未征得天津醫院主治醫生同意的情況下,于泳勸李峰暫緩做手術,去天津腫瘤醫院會診,并承諾“花300元掛號,2個小時就能確診”。
在中國腫瘤治療界,“天腫”是響當當的一塊牌子,李峰信了。他沒有如期手術,選擇離開天津醫院,去了天腫。
在天腫,于泳醫生讓李峰給一個陌生人微信轉賬5000元,做“檢測”。
李峰轉了錢、做完檢測后,結果卻遲遲沒出來,于泳又催他交10000元的化驗費。

兩筆開支付出去了,手術卻沒做。李峰認為:所謂的檢測和會診耽誤了自己的手術,同時還損失了金錢。于是,他還是回到了天津醫院,重新預約,完成了手術。
在天腫期間,李峰的錢轉往了一家基因檢測公司。前段時間,在鬧得沸沸揚揚的“腫瘤治療黑幕”事件中,上海已被停職處理的陸巍醫生,也曾讓患者自費去院外做基因檢測。
既然是臨床診斷中幾乎必不可少的基因檢測,醫生又為何屢屢讓患者去院外?近年來,基因檢測企業不斷涌現,生意背后到底水有多深?
01“只要是血液科醫生,都可以推薦來我這”
5月底,江蘇省衛健委下發了“醫療機構合理用藥”的考核通知。其中明確規定,醫療機構在使用抗腫瘤靶向藥物前,靶點檢測率是考核項目之一,“檢測數量與靶向藥”的占比需要達到90%以上,方可通過考核。
隨著腫瘤靶向藥物逐漸增多,靶點的檢測成為服用靶向藥物之前必檢項目之一。只有靶點準確,吃藥才有療效,否則昂貴的靶向藥既給病患造成了經濟負擔,又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但是,靶點基因檢測如何開展,各級醫療機構和衛健部門卻都是諱莫如深。

北京協和醫院的一位主任醫師對健識局表示:“國家對基因檢測普遍沒有標準,很多醫院都是掛靠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但是技術良莠不齊,收費標準不一。”
在上述李峰的案例中,于泳醫生要求轉賬5000元的那個“陌生人”,來自名為“協和華美”的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
協和華美的業務人員對健識局表示:公司可以做基因檢測、病理診斷等等,通過醫生的推薦,患者可以做相應的檢查。

據他介紹,協和華美跟天津腫瘤醫院的血液科、淋巴瘤科以及肺癌中心都有合作,“掛血液科任何一個醫生的號,都可以推薦到我們這兒來”。
那么,為什么要用私人收款?對方表示,醫院并沒有跟公司簽合同,也沒有通過招標采購,所以只能冒著風險私人收款,“院方也知道,但是沒法規范管理。”
院外做基因檢測,會產生兩個方面的風險:檢測質量由第三方機構把握,醫生只能依據第三方的檢測水平來做出診斷;醫生私人引薦的方式,容易引發利益交換。
為何醫院不干脆納入院內收費項目中?上述協和華美人士表示:“之前公司也想通過招標進醫院,但因為醫院領導有不同意見,這個事情就擱置下來。”
健識局就此聯系了天津腫瘤醫院辦公室,希望咨詢院內基因檢測的具體規定。對方稱:“并不了解具體情況,如果是具體就醫行為,請咨詢醫務科。”
02醫院中標機構反而不吃香
事實上,天津腫瘤醫院并不是沒有指定的基因檢測機構。
2019年12月,天腫就通過招標采購,將基因檢測服務外包給上海迪安醫學檢驗所,服務期截止到2022年12月。但在實際執行中,迪安醫學沒能成為天腫多個科室的指定單位。

圖丨天津市腫瘤醫院基因檢測項目中標公告
迪安診斷官網介紹:公司腫瘤學科下設血液病診斷中心、腫瘤高通量基因檢測中心、腫瘤防治篩查中心。其中的“腫瘤高通量基因檢測”,即通常意義上的腫瘤伴隨診斷業務,一般可以實現腫瘤患者全基因組測序,提供輔助診斷、靶向用藥、復發監控等全病程管理方案。
迪安診斷是2020年國內營業收入最高的第三方檢測機構,覆蓋常規檢測不成問題。但是,天腫的醫生在需要進行基因檢測時,依然推薦患者去院外的其他機構檢測。
天腫醫務科工作人員對健識局表示:“患者具體到哪一家機構做基因檢測,還是要看主治醫生的推薦。”
那么,“協和華美”這樣的機構,是如何打入醫院的呢?
健識局從一家國內頭部基因檢測上市公司了解到,該公司開展腫瘤伴隨診斷業務,也是通過與科室和醫生私下談妥的方式,由醫生引薦到院外開展檢測。
也就是說,院外的基因檢測機構可以不通過正規招投標途徑,憑借與醫生和科室的私人關系,直接向患者提供服務。可見,李峰的遭遇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這樣的模式下,一旦發生醫療糾紛,醫生和科室就難逃責任。
第三方基因檢測機構有其專業性,尤其是一些小門類的檢測,醫院自行開展可能會面臨成本過高、需求不足的困境,交給第三方集約化檢測其實是很合適的。
但這種“檢測外包”如果缺乏約束,醫生和檢測機構的行為就可能變形,比如說:非必要的檢測。

另外,基因檢測轉到院外后,價格也不透明。醫院、科室、醫生和第三方機構之間是否存在利益交換,只有他們彼此才知道。
前述協和醫院主任醫師表示:“病人的確有大量的實際需求,可是基因檢測的收費沒有規定。”
03院內約束才是解決之道
為了規范基因檢測,很多醫院已經開始讓第三方機構陽光化。
江蘇將靶點檢測作為合理用藥的考核指標之一,省內多家醫院已經開始基因檢測的招標采購。以江蘇省人民醫院為例,2021年1月初,該院發布了基因檢測服務中標結果,泛生子、貝瑞和康、思路迪等11家基因檢測企業中標,合同金額1400余萬元。
北京則很早就將基因檢測納入了醫保范圍。2018年12月,北京市醫保局發布《北京市關于規范調整病理等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明確從2019年6月15日起,將“腫瘤組織脫氧核糖酸(DNA)測序”納入北京醫保。該項目價格3800元,屬于醫保乙類,醫保報銷額度在70%到90%。
但這些舉措只在個別省市實行,天津腫瘤醫院的醫保辦公室工作人員就告訴健識局:我們醫院的基因檢測從來就不能報銷。
大量的院外操作,讓基因檢測公司在提供類似服務時也冒著不合規的風險。一家基因檢測的業務負責人告訴健識局,因為進不了醫院系統,患者有檢測的需求,我們就得派人到醫院收費。有的時候收現金,有的時候微信個人轉賬。
基因檢測從一種必要的診療手段,慢慢變成一門生意,這恐怕是醫院、醫生、醫保、患者四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然而,這樣的局面就在全國各地真實上演著。
李峰將自己的經歷上報給了天津市衛健委,衛健委的工作人員建議“報警處理”。
時間轉眼到了今年1月,距離李峰手術已經過了一年多,他終于接到了天津市衛健委的電話,電話里,對方告訴他:于泳醫生有“醫德醫風問題”,將交由他所在的天腫進行規范約束。
截至目前,于泳仍舊在正常執業,天腫院方也并未就此事與李峰作進一步的解釋與溝通。
(為保護患者隱私,文中李峰為化名。原協和華美公司現已更名為見康華美)
· END ·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文丨大衛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