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專注一種藥物就成為制藥巨頭的,只有諾和諾德 46年前,中國的一項發明震驚世界。 1966年7月15日,世界頂級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小短文:《紅色中國的全人工合成胰島素》,記載了中國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事情。 這是一項始于1958年的研究,中
46年前,中國的一項發明震驚世界。
1966年7月15日,世界頂級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小短文:《紅色中國的全人工合成胰島素》,記載了中國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事情。

這是一項始于1958年的研究,中國搶在了世界所有國家之前,人工合成了牛胰島素。
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全人工做出來的蛋白質,被視作中國藥物研發領域的突破,成就堪比當時剛剛成功試爆的原子彈。
不過,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即便是Science這樣的學術期刊也不能免俗,在參與研發的中國學者名字后面加上了“30年代畢業于慕尼黑大學”、“在德克薩斯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劍橋大學1951年博士畢業”等字眼。
但這并不影響新中國在藥物研發上的地位。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化學組主席蒂斯利尤斯1966年4月30日到訪中國,評論道:“美國、瑞士等都未能合成它(胰島素),但你們在沒有專長人員和沒有豐富經驗的情況下第一次合成了它,我很驚訝。”
當年的Science雜志記載,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事情最早發布在一家法國媒體上,畢竟當時中法在科學交流方面比較密切。事實上,與新中國關系好的,又何止法國。
早在1962年,有一家友好的外資藥企就向中國出口了胰島素制劑。這家公司就是丹麥的諾和諾德。
丹麥是西方國家里第二個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上世紀50年代就升級為大使級外交關系。早在1957年,雙邊就簽署了貿易協定,因此在60年代,中國就已經有了進口胰島素。
諾和諾德以胰島素起家,近百年來一直以胰島素聞名,在一個狹窄的賽道中幾乎做到極致。這家公司是胰島素領域的代表,經歷了百年你爭我奪得恩怨,終成大器。
01師徒鬩墻
糖尿病大概是歷史上最早被發現的疾病之一。
古希臘、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國,四大文明古國在不同歷史時期都獨立發現了糖尿病。雖然記載比較簡略,但有兩條是比較明確的:患者“尿多”、“尿甜”。
很多古籍都寫到糖尿病患者的尿能夠吸引螞蟻,但招螞蟻和甜具體怎么畫上等號的,也只有留給后人想象了。
真正有文獻記載的是1776年英國醫生馬修·多布森,他真的嘗了好多糖尿病人的尿,同時進行研究,證明其中的甜分來自于葡萄糖。另外馬修嘗后發現:糖尿病人的血也是甜的。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糖尿病都是不治之癥,直到1889年,德國兩位生物學家發現:狗的胰腺里含有一種維持血糖濃度的正常物質。很多科學家都想把這種物質從胰腺里提煉出來,但均以失敗告終,提取物里包含大量雜質,引發嚴重副作用。

圖 | 胰島素最初的四位發明人
故事的轉折點發生在1920年。年僅30歲的外科醫生弗雷德思克·班廷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開設私人診所,這年的10月30日,他來到醫學院圖書館查閱資料,無意間被一篇發表于《外科、婦科和產科》雜志上的文章深深吸引。
那是明尼蘇達大學摩西·巴倫教授撰寫的一份“胰腺結石的死亡案例”。巴倫在進行尸檢時發現:結扎胰導管可以使分泌胰酶的細胞萎縮,而胰島細胞卻不受影響。
這篇文章給了班廷很大的啟發,他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結扎狗的胰導管,6到8個星期后胰腺萎縮,然后切下胰腺進行抽提。”
班廷向他的母校多倫多大學求助,當時糖代謝領域的權威麥克勞德教授資助了他。1921年暑假期間,班廷與助理一起,用8個星期時間成功在胰腺中獲得提取物。他們稱這種溶液為“胰島蛋白”,后統一更名為“胰島素”,并沿用至今。

圖 | 胰島素發明人班廷曾登上加拿大郵票
但是,這件事情被后世演繹出兩個版本。
一種說法是,麥克勞德看到小伙子班廷研究出了成果,不動聲色派自己人打入班廷團隊,最終拿到了胰島素專利;另一種說法是,麥克勞德看到班廷團隊提取物依然有缺陷,才自己接手后續研發。
1923年10月,班廷和麥克勞德因為胰島素共同拿到了諾貝爾獎,但雙方彼此看不慣,都覺得對方沒出多少力氣,卻獲得了天大的榮譽。
02明爭暗斗
這場諾貝爾獎之爭,背后可能是有人操盤的。
1922年,也就是胰島素剛研究出來的第二年,這個新鮮東西正好被兩位丹麥科學家關注到。
他們是正在美國耶魯大學搞研究的克羅夫婦。丈夫奧古斯特·克羅是1920年諾貝爾生理學獎獲得者;妻子瑪麗則是一位醫生,同時也是一位二型糖尿病患者。
可能是因為患病的原因,胰島素讓夫妻二人著迷。因此,奧古斯特在1922年對麥克勞德的實驗室進行了兩次考察,并會見了主要研究人員,隨后就向諾貝爾獎委員會寫了提名信。
當然,諾獎獲得者不會白白提名,奧古斯特想的是,把麥克勞德的胰島素技術引入丹麥。
拿到配方后,夫婦二人趕回哥本哈根,第二天就開始了胰島素產品的研制。
1923年的春天,諾德胰島素實驗室成立,這也被視為是諾和諾德公司誕生的元年。
奧古斯特夫婦很有經濟頭腦,當時就想到了融資。他們從Leo制藥手中拿了一筆錢,作為諾德實驗室的啟動資金。
1923年3月,諾德實驗室從牛胰腺中首次提取到少量胰島素,很快制成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首支胰島素產品。Leo制藥作為出資人,要求首款產品要體現Leo的價值。所以諾德實驗室給第一款胰島素起了頗為時髦的名字:Leo胰島素。

圖 | 諾德實驗室最早產品Loe胰島素
從班廷和麥克勞德手里拿到胰島素專利,奧古斯特棋高一著。但后面發生的事情,就有點出人意料了。
1923年,奧古斯特聘請了一個機械工程師哈拉爾德·佩德森,他的弟弟索瓦爾德·佩德森也在諾德實驗室工作,做化學工藝工作。
佩德森兩兄弟一個做研發,一個做技術,很快就掌握了胰島素生產的訣竅。工作一年之后,弟弟因為與老板意見不和而被解雇,哥哥一氣之下也離職了,兩人決定單干。
很快,在1924年春天,佩德森兄弟成功地生產了一種穩定的液體胰島素產品,他們稱之為Novo胰島素。同時,哥哥還設計了一種特殊的注射器,能確保患者可以舒適地給自己注射正確劑量的胰島素。

圖 | Novo胰島素
兄弟倆做研發和工藝很在行,對藥品銷售卻一竅不通。明知道自己產品好,市場上卻賣不動,當年也沒有“集采”、“招標采購”,佩德森兄弟只能去找老東家諾德實驗室碰碰運氣,提出能否兩家聯合營銷。
諾德實驗室不吃回頭草,拒絕了佩德森兄弟。他倆不得不在1925年2月16日成立新公司,并將其命名為“諾和”。
這次的談判失敗,也拉開了諾和與諾德兩家公司長達半個世紀的爭斗。
03對薄公堂
20世紀30年代從動物胰腺中提取的天然胰島素,作用時間都很短,糖尿病患者每年都必須多次注射,大大限制了臨床使用。
為此,諾和與諾德兩家公司都將注意力轉向開發長效胰島素。1936年,諾德的科學家發現,通過在胰島素中加入一種叫魚精蛋白的蛋白質,可以延長胰島素的作用。不過,這款新產品在臨床上有個致命缺陷:是患者在使用前必須添加一種中和液。
同一時期,諾和公司也在開發長效產品:含鋅精蛋白胰島素。比諾德公司更高明的是,諾和公司直接把中和液體加入產品之內,患者只需搖晃一下便可注射使用,產品在1938年推向市場,大獲好評。
僅僅兩年的時間,諾和就將產品進行升級換代,搶占市場。作為老東家的諾德受不了了,提起了訴訟。
諾德認為:諾和用的是諾德公司研發的長效胰島素專利,而佩德森兄弟卻否認這一指控。最終法院判決的結果是,諾德一票險勝,諾和的長效胰島素產品銷售額中,需要給諾德公司分一部分“專利費”。
這場官司讓諾和的產品利潤下滑,促使佩爾森兄弟尋找含鋅胰島素的產品替代方案。1944年,諾和研制出多種速效和緩效胰島素產品,再次獲得了市場的廣泛歡迎。

圖 | Novo實驗室員工合影
而諾德也同步開發自己的預混胰島素。1946年,諾德公司的預混精蛋白胰島素系列產品被開發出來,并在1950年美國獲批上市。
兩家公司你爭我趕,使胰島素產品快速更新換代,大大降低了糖尿病患者的使用難度。胰島素快速發展,成為五六十年代全球醫藥行業最暢銷的產品之一。
04分久必合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諾和與諾德這兩家公司都想一口吃下全世界的糖尿病市場,相互競爭不斷,產品彼此迭代長達數十年。
胰島素治療按照產品迭代分類:1921年,豬/牛動物胰島素為第一代產品;1980年,人胰島素為第二代產品;1990年,胰島素類似物為三代產品。

20世紀50年代起,長效胰島素在全球廣泛使用,很多糖尿病患者卻出現了過敏癥狀。諾和與諾德兩家公司的科研人員又開始專注于產品提純,盡量避免雜質和抗體的產生。
1974年,諾和公司從豬身上提取出一種高純度的動物胰島素,并將該產品推向市場。這是世界上第一種與人類胰島素相同的制劑。
隨后,諾和公司分別在1984年和1987年成功研發出首支人胰島素以及重組人胰島素。
就在諾和公司積極研發基因重組技術的同時,諾德公司也做出相應布局,在1985年首次推出重組人生長激素的產品。
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諾和與諾德公司兩家公司的纏斗越發激烈,已共同占據70%歐洲和20%美國的胰島素市場。
但他們不是沒有對手。
早年間,同樣拿到麥克勞德專利授權還有美國禮來公司、法國的安萬特公司。兩家在胰島素產品研發和市場上都很凌厲。
諾和與諾德這一對百年冤家,開始考慮重新復合。
1989年1月,諾和、諾德正式合并,成為今天的諾和諾德。它們分別是當時全球第二和第三名的胰島素的生產制造商,合并之后當之無愧成為全球第一,結束了持續60年的恩恩怨怨。
05競爭加劇
合并之后,諾和諾德的胰島素生產成本大幅下降。按照時任CEO的設想,公司將建立全面的糖尿病治療產品線,以滿足患者的個體需求,實現個體化治療。
同時,諾和諾德還研發出全球首支預充式胰島素注射筆,在美國設立分公司,直面挑戰禮來,大力搶占美國市場。
不過,直到1999年三代胰島素——門冬胰島素的獲批上市,諾和諾德才打破禮來在美國胰島素市場的統治地位。

除了布局全線胰島素產品之外,諾和諾德于1996年還推出了治療血友病的特效藥——“諾其(依他凝血素α)。這是一款重組凝血因子,可促進VIII或IX因子抑制劑患者的安全有效凝血。
在最近議論火熱的生長激素領域,諾和諾德也有研究。
兩家公司很早就發現,提純胰島素的過程中能提煉出生長激素。20世紀60年代,丹麥“童話大王”安徒生還曾向諾德的管理層建議:公司可以涉足生長激素領域的研發。
1973年,諾德公司推出第一支生長激素Nanormon。
1999年,諾和諾德還在全球推出了第一支“水針”生長激素“諾澤”,一舉打敗了當時全球生長激素領域霸主的基因泰克。
至此,諾和諾德已覆蓋糖尿病、血友病、生長發育的三大治療領域,內分泌領域治療成為公司的核心。
糖尿病又稱“富貴病”,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全球患者人數逐年上升,從1980年的1.08億增加到2014年的4.22億。
面對這樣的龐大市場,諾和諾德研發就更賣力了。2000年之后,三代的門冬胰島素先后推出不同時效的品規,形成了“諾和銳”等系列產品。
但競爭對手也不是吃素的。2000年4月,賽諾菲的甘精胰島素在美國獲批。這是當時三代胰島素中唯一的長效產品,很快成為重磅炸彈,瓜分市場份額。
諾和諾德也留有后手,2005年,全球首款GLP-1產品艾塞那肽獲批上市,掀起了糖尿病市場新一輪的爭奪戰。
2006年,諾和諾德、禮來、賽諾菲在全球胰島素市場逐漸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健識局查閱諾和諾德近15年的財報發現,公司收入已從2006年的387.43億丹麥克朗,躍升至1269.46億丹麥克朗。
特別是在2012年,諾和諾德推出新一代胰島素類似物后,收入開始大幅增長。
盡管諾和諾德在2016年即已突破千億營收大關,但由于多款胰島素專利陸續到期,仿制藥上市,此后的幾年間營收增幅明顯放緩。為此,諾和諾德加緊研發,2019年全球首個口服GLP-1索馬魯肽正式在美國獲批上市。
放眼全球,諾和諾德唯一“難啃”的大市場,就是中國。
1962年把產品賣到中國后,諾和諾德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94年,諾和諾德才決定正式開啟公司在華的投資和生產銷售活動。
1997年,諾和諾德中國研發中心成立,這是跨國制藥公司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個生物醫藥研發機構,在當時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
2005年開始,諾和諾德多款長效胰島素、利拉魯肽等大批降糖尿新藥陸續登陸中國市場。根據公司2020年財報顯示,諾和諾德在中國區的收入是140.84億丹麥克朗,約合21.54億美元。
高歌猛進之際,胰島素市場卻傳來噩耗。今年1月,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在國務院例行吹風會上明確,生物類似藥和中成藥集采是制度性要求,而醫保部門將計劃在2021年開展胰島素專項集采。
這意味著,今后中國胰島素市場的規模將大幅縮減。時過境遷,從1923年那間小小的實驗室成立至今,98歲的諾和諾德想要在中國繼續保持胰島素霸主地位,需要新思路。
· END ·
文丨小米
每天兩篇深度稿件,解碼醫藥健康
#糖尿病##胰島#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