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3日-25日,2021中華醫院信息網絡大會(CHINC)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隆重召開。微脈再次受邀參加,并在會上正式發布了Ai數字化融合隨訪系統——微脈e訪。會議間隙,微脈AI數字療法中心總經理萬馬博士接受動脈網專訪,分享了微脈在數字療法創新浪潮中的
2021年4月23日-25日,2021中華醫院信息網絡大會(CHINC)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隆重召開。微脈再次受邀參加,并在會上正式發布了Ai數字化融合隨訪系統——微脈e訪。會議間隙,微脈AI數字療法中心總經理萬馬博士接受動脈網專訪,分享了微脈在數字療法創新浪潮中的探索與實踐。
萬馬認為,數字療法作為全新概念的醫療方法或數字健康解決方案,近年來發展迅速,原因在于數字療法不僅符合國家提出的醫療重心前移,逐漸從“治病”轉向“預防”的健康中國戰略,且在臨床應用上的價值也越來越被行業所認可。

微脈AI數字療法中心總經理萬馬博士
三年前瞻布局,AI數字療法平臺“微脈e訪”上線
大量的醫學研究結果證明,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等慢性疾病與患者的生活行為方式有強相關性,藥物只能“治標”,改變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才是“治本之道”。而數字療法便是能夠提供通過循證驗證的高質量軟件程序驅動的干預方案,以預防、管理或治療疾病。
目前,數字療法在全球尚處于發展初期,通過監管審批的數字療法數量也不多。2017年,一款用于治療藥物使用障礙患者的ReSET通過FDA批準,成為首款處方數字療法,在數字療法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2020年6月,全球首款“游戲處方藥”EndeavorRx獲FDA批準,用于治療8至12歲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兒童患者,首次實現了“治病不需要吃藥”的新模態和處方場景。
國際數字療法聯盟曾根據數字療法的核心價值、產品設計與開發、產品安全性與維護、臨床驗證和監管部門的監督五個方面總結出了十條關于數字療法產品的基本原則。萬馬認為,其中有三條在中國醫療環境下最為關鍵,即數字療法是由軟件程序驅動的醫療干預手段,需要保障患者隱私和安全保護,以及應用產品部署、管理和維護的最佳實踐。這三條是數字療法產品創業者進入門檻的高低分界線。
在萬馬看來,數字療法系統具有三大功能特點,即成為醫生助手、能夠與患者進行自驅開放式對話,以及能夠反饋解釋性數據。
詳細來講,系統能夠為醫生提供診斷建議,提出疾病治療計劃,并做出患者的跟蹤管理,提高醫生工作效率;在患者端,能夠通過多形式、多渠道與患者進行開放式地互動,提高患者依從性;在學術研究上,能夠對患者所提出的問題做出原因解析,提高醫生學術研究水平。
早在三年前,微脈便開始數字療法的相關探索,并已在一些專病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而基于院內診療數據與院外康復數據的全量AI計算技術的加持,使得微脈作為數字療法平臺的價值得以體現。
萬馬介紹,微脈基于其自主研發的醫療級人工智能系統諾依曼AI框架(Neuman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打造了數字療法平臺“微脈e訪”,不僅為患者提供就診全過程的點對點個體化精準服務,而且為醫院和醫生打造專屬復合型助理,減輕了醫療團隊的工作壓力。
據了解,“微脈e訪”擁有智能閱讀病歷、智能知識圖譜、智能疾病推理三種基礎能力,通過利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機器學習(ML)和機器人技術,可在短時間內、大范圍地與醫院離院患者產生醫療級的溝通,采集患者真實世界的隨訪數據,并通過醫學知識圖譜的處理,轉化為結構化的數據文本并保存在患者的健康檔案中。

微脈e訪發布現場
全病程管理實踐:更垂直化、更安全、更迅速
針對婦產人群服務設計的“孕產一體化全病程管理”是“微脈e訪”應用的一個典型案例。
事實上,微脈在孕產婦兒等專科已深耕多年,其與公立醫院深度合作而打造的“互聯網+孕產一站式”整體創新服務,覆蓋了孕產婦從備孕、懷孕、生產到后續育兒全過程,將線上線下、院內院外服務打通,減少孕婦的到院次數,實現了為其減負的目的。
萬馬分析,在院內醫護人員陪同下,孕婦進行孕期相關檢查,醫療完成度較高。但在醫護人員觸達不到的院外,孕婦需要依靠自身完成相關的胎兒監測、血糖監測等。若孕婦因遺忘、不依從等原因無法遵從醫囑,容易導致數據監測不到位、療效數據偏差等后果。
為此,微脈針對孕產婦這一有周期性醫療健康管理需求的垂直群體,組織由主管醫師領銜的服務團隊,通過院內院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能力,提供由院內到院外再到院內的全病程管理服務路徑,實現“AI隨訪+居家康復+線上復診+引導二次入院診療”的連續性閉環數字療法。孕產婦可與虛擬醫生機器人互動,機器人會告知患者在孕產期間需執行的內容、注意事項,病情變化時的干預建議等,還能通過患者提供的信息,為醫生提供診斷建議和治療指示。

對于微脈通過數字療法為患者服務的實際應用價值,萬馬還舉例到,惡性腫瘤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極易出現因化療導致的大面積口腔潰瘍,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微脈運用基于數字療法的全過程管理服務,通過深度學習患者院內診療數據,觸發定期的人工智能隨訪功能,收集患者真實的康復數據;并通過AI運算,在不同時間點進行軟件自驅的干預,必要時進行人工干預,可極大降低惡性腫瘤患者化療后的口腔潰瘍發生率,縮短康復周期,提升康復質量。
更垂直化、更安全和更迅速這三大功能特點決定了“微脈e訪”的獨特性。
- 在垂直性上,通過整合公立醫院的電子病歷EMR和真實世界數據RWD,微脈提出了基于院內院外全量數據下的數字療法全新架構,以“(EMR+RWD)/Neumann AI = DTx”為理論基礎,延伸出了支持計算推理3550種針對垂直疾病的數字療法能力,為病患提供基于數字療法的全病程管理服務。而這一點也是微脈AI數字療法平臺的核心能力所在。
- 在安全性上,“微脈e訪”整合醫學專業書籍文獻、公開的醫學指南和專家共識,將數據快速處理結構化、關聯成知識圖譜,再接入到系統中,通過移動端入口為患者提供智能交互和問答服務,并且同步呈現給醫生進行檢驗和驗證。
- 在計算速度上,“微脈e訪”能夠實現每秒并行處理數百萬量級的本體推理。
“微脈e訪”注重平臺賦能和渠道能力的建設。得益于5年來的積累,微脈已覆蓋全國28個省份、超160個城市,與超過1200家公立醫院建立了深度的連接和合作,平臺注冊用戶超過6000萬名,服務醫生超10萬名。正是在與眾多醫院的合作實踐中,微脈明晰了醫患的迫切需求、行業的發展方向,以及如何利用自身優勢為行業、醫院、科室和醫護人員賦能,向更多老百姓提供全人群、全方位、全周期的一站式醫療健康服務。
“現在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時代。偏技術類的,尤其是前沿科技企業,要想在醫療中得出結果,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破土期。”萬馬最后表示,數字療法在中國仍處在萌芽階段,需要更多的生態伙伴共同努力,微脈愿意將自己的平臺能力和渠道能力向所有數字療法企業開放,共同打造垂直疾病領域的數字療法新生態。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