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量采購之后,營銷老總的新使命
有藥企營銷負責人坦言:過去代理模式是廠家把底價給代理商,由其實現銷售目標;現在集采模式是把底價給醫保局,保障完成采購量并按時回款。那么,還需要銷售嗎? 01帶量采購常態化,起步500個品種 帶量采購進入常態化、制度化,起步500個品種,國家、地方兩條線同時推進。化學藥過評未過評,但凡達到3家以上或銷量達到一定
“ 有藥企營銷負責人坦言:“過去代理模式是廠家把底價給代理商,由其實現銷售目標;現在集采模式是把底價給醫保局,保障完成采購量并按時回款。那么,還需要銷售嗎?”
01
—
帶量采購常態化,起步500個品種
帶量采購進入常態化、制度化,起步500個品種,國家、地方兩條線同時推進。化學藥過評未過評,但凡達到3家以上或銷量達到一定規模,都繞不開各層級的帶量采購。而中成藥、生物制品也在醞釀合適的方式集采。
可以說,帶量采購常態化的核心內涵是“應采盡采”,將臨床常見、常用的藥品幾乎囊括進來,波及化學藥、中成藥、生物制藥等幾乎所有制劑企業。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帶量采購,顧名思義就是集合醫療機構采購訂單,拿出一定的采購量來與藥企議價,以量換價、量價掛鉤,并保證中選品種進入醫院、優先使用、完成采購量、以及保障30天回款。
明眼人一看到帶量采購這個模式,就知道過去的常規藥品的營銷模式大概是要完蛋了,不論是自營還是招商代理制,相當于銷售環節被國家政策給打包置換,只要集采制度能保障中選品種進院、完成采購量、回款,這門生意利潤低點但還是可以做下去,那么,還需要銷售嗎?
02
—
不能以單一視角看待全局
如果從單一視角,也就是集采品種的角度來看,銷售環節被國家掌握了,政策的本意就是不讓醫藥代表天天圍著醫生轉,壓縮醫院開發、推廣的費用,單一中選品種的銷售是可以省去的。
然而,從企業的角度看不是這么回事。企業的發展,不是光靠一兩個品種就可以支撐的,企業看待營銷問題是從整體的產品結構和需求,以及滿足需求的實現手段來看待的。
企業的產品線不斷豐富、完善和調整,通過營銷手段來實現產品的價值。因此,產品和營銷都是經營的變量,不可能一成不變。一方面是外部環境產生的變化,另一方面企業自己也在主動調整應對新情況。
營銷是藥企實現產品價值的手段,是產品商業化的最后、最關鍵的一環,馬克思稱之為“最驚險的一跳”,任何時候都需要。如果一家企業完全按集采的政策邏輯取消所有營銷體系,那么請問,這家企業是代工廠還是生產基地?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產品端導致營銷端的坍塌,最終只能將自己矮化,淪為完完全全的工廠而非企業。
一個品種遇阻,不意味著銷售團隊解散,這樣的極端情況盡管在社交媒體上時有曝光、一驚一乍,但真正由集采導致的大規模裁員并未發生。
醫改不停探索循序漸進、集采的替代效應也在逐漸形成,而營銷模式、營銷方式豈能一成不變?
因此,大中型藥企營銷老總的使命,是要站在高處思考全局,不能因為兩票制來了被迫解決合規問題,看到集采降價才思考應對方式,而是要整體看待行業發展的邏輯,密切關注企業的產品、營銷、臨床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優化營銷體系,從戰略上打造企業的產品商業化路徑,從戰術上著眼集采常態化下的存量市場與增量市場,積極應對。
03
—
利用每一次政策調整的機會升級營銷系統
在營銷戰略上,營銷負責人應該主動進行調整體系,將每一次大的政策變化視為一次轉型升級的機會而非麻煩。
2010年廣東實施“三控”,要求每季度上報藥品購銷發票否則不得參與廣東招標。一些藥企憑著小聰明繞開監管,但真正聰明的是一些長期發展眼光的企業,意識到后續底價模式將遭遇產品、價格、財稅、合規方面的挑戰,藉此開始進行營銷模式轉型,從開票方式、費用結算方式、代理商管理等,一步步改進。
6年后,全國實施兩票制,這些先行者已經領先大多數企業,費用、合規問題不再是最大的困擾。
其中一些企業,更是先人一步,結合MAH+CDMO+CSO模式,引入優質產品、服務項目,將其營銷體系打造成為一個醫療服務平臺,營銷包括自家產品在內的其他藥品、器械、中醫適宜技術等。此時,這一營銷體系已不僅僅是某家藥企的,而成為全行業的。
而此前憑小聰明“過關”的則一直深陷費用、合規等具體問題不能自拔。
2018年年末開始的帶量采購,在一些企業看來這是徹頭徹尾的“災難”,苦心經營多年的存量產品市場遭遇價格暴跌利潤嚴重下降。
但換個角度看,這是企業自身不夠強大造成的,薄弱的產品線(靠神藥、靠鉆政策空子)、殘缺不齊的組織體系,跌跌撞撞到現在,集采降臨,搖搖欲墜的身軀遭遇暴擊豈能不倒?
正如新冠疫情期間很多企業撐不下去,表明上看是疫情影響,其實早就隱藏很大的問題,疫情不過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04
—
無論集采中選與否都應布局全渠道營銷
對于大中型企業而言,應對將集采視為一次營銷轉型的機遇,兩票制是解決模式及交易結構問題,集采則是要構建全渠道營銷體系。
我們認為,不論是否參與集采,或者參與集采是否中選,只有還有繼續在行業發展下去的信心,就需要利用這個機會將營銷升級為全渠道的體系。
中選,價格暴跌,要考慮院外獲得增加銷量的機會;未中選,公立醫院市場大部分丟失,更要考慮院外尋找生存機會。
事物都是有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你不考慮院外,別人遲早會考慮,你不占領這一渠道、終端,早晚會被別人占據。
這就像傳統業態與互聯網新興業態那樣,如今購藥渠道已經被阿里、京東甚至美團、餓了么這些平臺所蠶食,如果這些巨頭進一步發展下去,那么由此產生的渠道將控制住包括傳統零售藥店在內的一幫藥企,零售藥店最極端的后果就是渠道和流量在別人手上,自己只能做線下的品牌展示和取藥終端,這無疑是很可悲的結局。
本文來源:醫藥云端工作室 作者:點蒼鶴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