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雷公? ?編?| 錦瑟 大批上市公司恐將陷入價格危機 3月23日,第二批高值醫用耗材國家集采最重要的環節——報量工作,宣告完成。 根據此前國家醫保局向各地醫保局印發的《關于開展部分高值醫用耗材醫院采購數據填報的通知》,數據填報截止時間是3月23日24時
大批上市公司恐將陷入價格危機
3月23日,第二批高值醫用耗材國家集采最重要的環節——報量工作,宣告完成。
根據此前國家醫保局向各地醫保局印發的《關于開展部分高值醫用耗材醫院采購數據填報的通知》,數據填報截止時間是3月23日24時。按照醫保局的統一部署,本輪申報工作已經結束。
健識局獲悉,即將開始的第二輪耗材集采主要包括: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除顫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等六大品類。這正符合國家醫保局確定的集采原則,即:臨床需求導向,優先將價高量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常用品種。
今年1月,國家藥監局副局長陳金甫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明確:想要治理高值醫用耗材價格虛高,國家集采機制是改革利器,會適當加快改革的速度。
業內普遍認為,第二輪高值耗材的國家集采最快將于上半年啟動。
健識局梳理發現,第二批器械集采的品種中,人工髖關節、人工膝關節涉及的上市公司最多,包括愛康醫療、大博醫療、春立醫療、微創醫療等,目前市場份額主要由跨國藥企所占據。屆時,這些產品難免面臨大幅降價,國產替代有望加速。
骨科成為集采重點
國產替代將明顯加強
業界十分明確,冠脈支架集采之后,第二批耗材集采重點將放在骨科上。
今年2月底,國家醫保局局長胡靜林、副局長陳金甫先后去四川和天津調研,了解骨科耗材生產、流通情況,聽取企業的意見、建議。胡靜林還實地考察了華西醫院、華西口腔醫院、四川省骨科醫院等機構關于骨科耗材采購、管理和使用情況。
兩位關鍵先生的調研行程,坐實了骨科耗材帶量采購的方向。
根據米內網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骨科植入耗材市場規模約為304億元,到2023年可增至520億元,5年間市場復合增長率約為15.05%左右。
高速增長市場的背后,是出廠價到終端價格之間的龐大利潤空間。有分析人士指出,有價格超萬元的骨科耗材產品僅幾百元就能出廠。
2020年11月,山東七市采購聯盟啟動骨科耗材集采,最終中選產品平均降幅67.3%,其中單品最高降幅達到94%,威高、微創、優貝特、強生、史賽克等行業龍頭均有斬獲。
目前,中國骨科植入物生產企業已超過130家,但收入規模超過1億元的不足10家,國產龍頭企業市場份額不足5%。國家集采無疑將使器械產品價格大幅下降,有利于相關企業獲得更大市場份額,加速行業集中度,國產替代性將明顯加強。
跨國藥企不愿降價
中小企業面臨出局
除了骨科,第二輪國家集采還囊括了手術器械、心血管耗材等重點領域。
按照國家醫保局“份額大、金額高、市場競爭充分”的選品標準,很多手術器械也當仁不讓被納入。
以此次被重點“關照”的吻合器為例,中國每年市場需求超過546萬個,強生和美敦力的市場份額占據50%以上,單品牌銷售均超過20億元。
跨國藥企出于維護全球價格體系的考慮,產品價格可調整的余地較小,這一現象體現在很多產品上。此前江西省公布“非中選”支架產品集采名單時,雅培的藥物洗脫支架原掛網價格為2.35萬元,而最終申報價為2.33萬元,相比原來僅降價200元。
跨國藥企進入耗材集采的降價意愿并不強烈,究其根源,是在中國深耕多年后,醫生對于產品極為熟悉,即使不降價,醫生也會推薦患者使用。
一旦開展集采,受醫保支付影響,患者的選擇權會加大。外企產品的銷售會受到很大制約。在過去,國產品種比照外企價格,同樣攫取紅利,而集采打破了這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虛假繁榮。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表示,全國集采的效果不僅體現在耗材降價本身,政策影響還有很大的溢出效應。在降價之外,外資和國內企業的生存方式都會發生改變,超低利潤將改變行業生態,這不是企業壓縮成本就能解決的。
粵開證券預測稱,大幅的降價預計對骨科耗材類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一批中、小企業的相關產品或將出局。毫無疑問,一場新的角逐已經開始。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雷公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