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S 點擊 藍字關注我們↑↑↑↑ 專家介紹:潘 昕 中山大學藥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高端藥物制劑產業化,尤其是肺部藥物遞送系統和可溶微針遞藥系統。近年來承擔包括國家“十三五”重大新藥創新專項子課題、國家 863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
專家介紹:潘 昕

中山大學藥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高端藥物制劑產業化,尤其是肺部藥物遞送系統和可溶微針遞藥系統。近年來承擔包括國家“十三五”重大新藥創新專項子課題、國家 863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 10 余項科研項目。在 J Control Release, Theranostics, Acta PharmSin B 等雜志發表論文 120 余篇,申請專利 45 項,其中授權專利 25 項。曾榮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廣東省科學進步二等獎、中國藥物制劑大會青年藥劑學獎、“珠江科技新星”稱號。
正文
可溶微針在經皮藥物遞送領域的研究進展
陳明龍,楊丹,孫穎,權桂蘭,吳傳斌,潘昕
(中山大學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暨南大學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摘要]經皮藥物遞送系統(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system,TDDS)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給藥方式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藥物透過皮膚角質層,可發揮局部治療效果,或進一步通過表皮層到達真皮層,進入血液循環發揮全身治療作用。與其他給藥方式相比,TDDS 具有以下獨特的優勢:1)避免口服給藥造成的肝臟首過效應和胃腸道消化酶對藥物活性的影響;2)避免注射給藥產生的疼痛感,給藥便捷,無需專業人員操作,大大提高了患者的順應性;3)長時間維持相對恒定的血藥濃度和穩定的藥理效應;4)皮膚內的組織蛋白水解酶含量低,有利于保持大分子藥物的活性。
人體的皮膚組織主要包括 3 部分:角質層、活性表皮層和真皮層。角質層位于皮膚最外層,厚度約為 10 ~ 15 μm,由致密的角質細胞組成,是藥物分子透過皮膚有效傳輸的最大屏障。角質層以下是表皮層,厚度約為 50 ~ 100 μm,含有免疫活性細胞和少量的神經組織,不含有血管。表皮層以下的真皮層含有大量的免疫活性細胞、神經組織和血管組織。皮膚特定的生理結構在保衛機體免受病原體侵害的同時也嚴重限制了藥物的經皮遞送效率,進一步影響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療效。因此,降低角質層阻力,增加皮膚通透性是經皮給藥領域的關鍵問題。
經典的藥物促滲手段包括化學方法、物理方法與制劑學方法。化學方法主要是采用化學促滲劑改變皮膚生理特性,擾亂緊密的脂質排列,形成間隙從而增加角質層的含水量和藥物透過量。化學促滲方法無特異性,高濃度或長期使用化學促滲劑會引起皮膚刺激、過敏等不良反應。物理方法主要是采用物理手段改變角質層的物理狀態或增加藥物分子的能量來提高藥物的透皮量。傳統的物理方法通常需要特殊的儀器、給藥不方便,且對皮膚具有潛在的危害(見圖 1)。隨著制劑技術的發展,新型藥物制劑(如微乳、脂質體、膠束等納米載藥系統)逐漸成為經皮遞送系統的研究熱點。盡管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藥物的經皮遞送效率,延長藥物在病灶部位的滯留時間,提高治療效果。但由于皮膚的天然屏障作用,納米載藥系統因其較大的尺寸和形狀依然不能在本質上提高藥物的透皮速率。因此,亟需開發一種新型、高效、安全的 TDDS。

微針(microneedles)是一種新型的物理促透技術,由多個微米級的細小針尖以陣列的方式連接在基座上組成。微針的長度(25 ~ 1 000 μm)、大小和形狀可根據治療的需求進行個體化設計。微針作為一種介于皮下注射和透皮貼劑之間的新型給藥制劑,可定向突破皮膚角質層屏障,在皮膚表面形成多個微米級別的機械孔道,顯著提高藥物的遞送效率;通過控制微針長度,可避免觸及真皮層豐富的毛細血管和神經末梢,降低或消除給藥過程產生的疼痛;另外,微針給藥方式便捷,可自行施用,無需專業人員操作。微針高效的經皮遞送能力,已被廣泛應用于美容領域。近幾年,在美容整形市場上出現了多種微針設備,如滾輪微針、印章微針、電動微針、德美膚水微針、射頻微針等。利用微針在皮膚表面形成的微孔道,能促進活性成分有效滲入皮膚,從而達到減淡皺紋、治療疤痕及妊娠紋、美白肌膚、減淡色斑等效果。微針不僅在美容領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熱捧,在生物醫學領域更是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應用。本文將重點介紹可溶微針在經皮藥物遞送領域的研究進展。
1微針的分類
根據微針給藥方式的不同,主要將微針分為 5類:固體微針、涂層微針、空心微針、可溶微針和凝膠微針(見圖 2)。
1.1 固體微針
固體微針通常由金屬材料和非降解聚合物(硅、二氧化鈦)等制備而成。可通過激光切割、機械/化學刻蝕等方法制備,也可以通過鑄造和在主模上電鍍制成。固體微針給藥方式主要包括 2 個步驟,首先使用微針穿刺皮膚表面形成微孔道;然后將藥物敷在微針穿刺部位,藥物由孔道被動滲透進入皮膚。固體微針具有較好的機械性能,但由于針體材料主要為金屬和非降解聚合物,給藥過程中一旦出現斷針或者折損,就會導致針體滯留在皮膚內,給患者造成安全隱患。同時,固體微針產生的微孔道處于動態恢復過程,易造成給藥劑量不準確。

1.2 涂層微針
涂層微針的針體材料和制備方法與固體微針相似,目前文獻報道載藥涂層微針的制備方法主要包括:浸漬法、輥式涂層、層層涂層和噴霧涂層法。其中,浸漬法操作簡單、成本低,是制備載藥涂層微針最常用的方法。涂層微針直接將藥物包裹在微針針體表面,藥物可隨著微針直接刺入皮膚,進而溶解釋放。與固體微針相比,涂層微針雖然能簡化給藥過程,但由于微針的比表面積有限,嚴重限制了涂層微針的載藥量。
1.3 空心微針
空心微針被認為是一種在針頭長度和直徑上縮小到微米級別的微型注射器。空心微針的制備主要采用數字化控制的空心微針注射系統,制備過程復雜,耗時長。空心微針將藥液儲存在微針中空結構或基層管腔中,通過借助外部驅動力,在微針刺入皮膚的同時將孔內或基層管腔中的藥液注射到皮下,實現藥物的快速釋放。空心微針不僅能通過現有的注射劑型進行藥物傳遞,無需額外研究開發新的劑型,還能根據病情需要控制給藥劑量。然而,由于真皮組織的致密性,空心微針插入皮膚時,針體內腔易被堵塞,影響藥物的傳遞。
1.4 可溶微針
隨著聚合物化學的發展,人們對聚合物的理化性質有了進一步了解。這一突破也促進了聚合物可溶微針藥物遞送系統的發展。與上述幾種微針制備工藝相比,聚合物微針可以通過各種模具技術制備,如鑄造、熱壓、注射成型和微塑模法,其成本效益和制備可重復性均得到了大大提升。聚合物微針針體材料主要包括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透明質酸(HA)、右旋糖酐(Dex)、殼聚糖、海藻酸鈉、蠶絲蛋白、聚乳酸(PLA)和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LGA)等。
其中,可溶微針主要由水溶性聚合物制備而成,藥物分布于針尖基質,刺入皮膚后針尖吸收少量組織液溶解并釋放藥物。可溶微針除了具備傳統經皮給藥技術的優勢外,還具有顯著優于其他微針給藥方式的獨特性質:1)實現高效的藥物遞送:將藥物包載至整根針體,克服了空心微針和涂層微針劑量低的缺陷,通過控制載藥量和藥物在針體中的分布可實現定量和程序性釋藥。2)確保藥物穩定:微塑模法制備條件溫和,確保了載藥過程中藥物穩定。固態存儲有利于保持藥物活性,降低運輸途中苛刻的冷鏈儲存需求。3)安全性高:在滿足微針機械性能前提下,選用安全性高、生物相容性好的針體材料,能有效避免針頭回收的醫療廢品二次危害等問題。
1.5 凝膠微針
凝膠微針是由水凝膠聚合基質制備而成,其制備方法與可溶微針相似。除去聚合物表現出的水凝膠特性,被認為是可溶微針的一種亞型。這種微針陣列在插入皮膚后迅速吸收間質液,導致水凝膠腫脹,在凝膠內產生連續暢通的孔道,藥物通過組織液滲透和擴散進入皮膚組織內。凝膠微針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皮膚孔隙閉合,插入皮膚后能夠被完整地取出。此外,通過調節水凝膠纖維的交聯密度,可以控制藥物釋放速率。
2可溶微針在經皮遞藥系統中的應用
可溶微針在制備方法、載藥容量及給藥便攜性方面均具有顯著的優勢,有望成為最具有潛力的經皮給藥技術。2005 年可溶性糖類微針首次被應用于經皮給藥,近 10 年來可溶微針的制備方法與應用領域是科研工作者重點研究的方向。現就可溶微針技術在經皮藥物遞送中的應用作簡要介紹。
2.1 小分子藥物
相對分子質量小于 500 的藥物分子可以被動地穿透皮膚,但對于需要高劑量的藥物,單純通過濃度梯度驅動藥物被動轉運往往導致藥物濃度在治療窗以下,難以達到有效治療效果。利用可溶微針在皮膚內形成的微孔道,可顯著提高小分子藥物的透過率,提高治療效率。親水性小分子藥物可直接溶于可溶微針的制備溶液,利用其良好的水溶性和較高的溶解度,實現藥物的有效裝載。Ram?ller 等將維生素 B12 與 PVP 溶液混合制備可溶微針,每片微針的載藥量高達 135 μg。Lahiji 等將丙戊酸鈉直接裝載于羧基纖維素制備的可溶微針,用于誘導頭發再生。使用親水性染料羅丹明代替丙戊酸鈉,考察水溶性小分子藥物在皮膚內的溶解和滯留情況。Dong 等將鹽酸阿霉素包載于 HA 可溶微針中,同時共載金納米籠實現化療聯合光熱協同治療腫瘤。Pei 等將光敏劑吲哚菁綠和鹽酸阿霉素共載于 PVP 可溶微針中,并利用介孔二氧化硅提高吲哚菁綠的穩定性。
親脂性小分子藥物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但由于制備可溶微針的針體材料大多為水溶性聚合物,使得藥物在針體溶液中的溶解度有限,往往不能實現高劑量藥物的有效裝載。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者借助藥物與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間作用力,如離子鍵、疏水相互作用力和主客體相互作用等,能夠提高親脂性藥物在可溶微針中的裝載量。Hou 等將雙氯芬酸鈉載于 HP-β- 環糊精中,利用主客體相互作用顯著提高了雙氯芬酸鈉在微針中的載藥量。Lin 等采用 HP-β環糊精包載疏水性藥物曲安奈德,顯著提高了微針貼片中曲安奈德的裝載量。
2.2 蛋白和多肽類藥物
隨著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的興起,蛋白多肽類藥物越來越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診治。但這類藥物在臨床使用中存在諸多問題,如藥物相對分子質量大、體內外穩定性差、易變性或降解失活。以多肽或蛋白疫苗為例,現階段臨床應用中主要以皮下注射為主。為保持藥物的活性,往往需要冷鏈運輸和儲藏。可溶微針作為一種介于皮下注射和透皮貼劑之間的新型制劑,在遞送蛋白多肽類藥物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可突破角質層屏障對大分子藥物的限制,提高皮膚透過量。
Lin 等采用兩步法成功制備胸腺五肽可溶微針,藥物包載后依然保持結構的完整性和生物活性。體內藥效學結果表明,與靜脈注射胸腺五肽相比,可溶微針可以實現與之相當的免疫調節作用。此外,可溶微針也被廣泛應用于胰島素的經皮遞送。Ling 等將胰島素包載于明膠和淀粉混合物中制備可溶微針,微針刺入皮膚后迅速溶解于組織液中。室溫或 37℃條件下存放一個月依然能保持胰島素生物活性相對穩定。Yu等發明了一種包載血糖響應性的納米囊泡微針貼片用于胰島素的遞送。當機體血糖升高時,葡萄糖氧化酶氧化葡萄糖造成局部組織缺氧,將 HA 耦聯的 2-硝基咪唑的疏水性嵌段還原為親水性嵌段,導致血糖響應性的納米囊泡快速解離,繼而釋放胰島素。在此基礎上,Yu等還設計了缺氧和 H2O2 雙敏感納米囊泡可溶微針,用于提高血糖響應型的胰島素釋放。Ye 等報道了一種載外源性胰腺 β 細胞的微針貼片用于智能調控血糖水平。利用血糖響應型納米囊泡的級聯酶促反應放大體內血糖信號。當可溶微針中的 β 細胞感知血糖水平升高時,就會觸發胰島素的分泌,進而降低血糖水平。
免疫療法主要是通過激活宿主的全身性免疫反應,清除病變組織。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含有大量的抗原提呈細胞,如巨噬細胞、朗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 cell)和樹突狀細胞。當外源性抗原被遞送到皮膚內,能夠激活抗原提呈細胞并遷移至淋巴結,將捕捉到的抗原呈遞給 T 淋巴細胞和 B 淋巴細胞,激活的 T 淋巴細胞和 B 淋巴細胞進一步增殖分化誘導全身性免疫反應。近年來,大量文獻報道了有關可溶微針經皮遞送抗原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Monkare 等制備了 HA 可溶微針用于遞送單克隆抗體 IgG。當 HA 可溶微針在皮膚內溶解時,80% 的IgG 被吸收利用,且其三級構象在制備過程中基本未發生改變。離體皮膚穿刺實驗證明,微針在刺入皮膚后能迅速溶解釋放藥物,且能將藥物富集在表皮和真皮層。動物實驗結果表明,接種含 IgG 可溶微針的小鼠具有較高的血清流感特異性 IgG 抗體滴度,且接種可溶微針疫苗與肌肉注射相比,肺病毒清除率提高了 1 000 倍。Zaric 等將卵清蛋白(OVA)作為模型抗原載于可溶微針中。體內外實驗結果表明,炎癥因子(IFN-γ 和IL-4)和 IgG 抗體滴度明顯增加。Kim 等采用表面活性劑普郎尼克 F127 與 PVA 作為針體混合材料包載瑞喹莫德(R848)和腫瘤抗原。F127 在組織液中溶解后,能夠與 R848 自組裝形成納米膠束。同時吸附模型抗原OVA 遷移至淋巴組織,進一步刺激抗原提呈細胞,激活免疫系統。
可溶微針也被廣泛應用于遞送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阻斷或逆轉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Ye 等制備了 HA 可溶微針遞送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抗體和 1- 甲基色氨酸(1-MT)治療惡性黑色素瘤。PD-1 抗體能夠靶向 T 細胞表面的 PD-1 受體,阻斷其與 PD-L1 的結合,抑制腫瘤細胞的免疫逃逸,提高 T 細胞的殺傷功能。通過共遞送 1-MT,有效緩解了腫瘤微環境中色氨酸匱乏誘導的免疫抑制。動物實驗結果表明,可溶微針共載 PD-1 抗體和 1-MT 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生長,提高腫瘤部位細胞毒性 T 淋巴細胞的增殖和浸潤,同時降低調節 T 細胞(Treg)的數量。Wang 等報道了一種自我降解的可溶微針遞送系統,采用 pH 響應的右旋糖酐納米粒包載 PD-1 抗體和葡萄糖氧化酶,利用葡萄糖氧化酶氧化葡萄糖產生的酸性環境,催化納米粒的降解,進而釋放 PD-1 抗體。
2.3 核酸類藥物
可溶微針也被廣泛應用于基因藥物的遞送。RNA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治療工具,被廣泛用于治療由基因異常表達引起的皮膚疾病,如過敏、銀屑病和皮膚癌等。Pan 利用可溶微針遞送 PEI(polyetherimide)/STAT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iRNA 用于治療皮膚黑色素瘤。通過局部遞送 STAT3siRNA,有效抑制腫瘤細胞中 STAT3 mRNA 翻譯,誘導 40% 腫瘤細胞壞死,顯著抑制了黑色素瘤細胞的生長。Lara 等制備了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可溶微針,通過遞送 siRNA 抑制了細胞 CD44 基因的表達。Cole 等制備了一種載 E6/E7 pDNA RALA 納米粒可溶微針用于治療宮頸癌。結果表明,90% 的可溶微針都能刺入皮膚,且在 15 min 內幾乎完全溶解;微針治療后,相應抗體濃度是對照組的 2 倍,且 T 細胞對人乳頭狀瘤病毒-16 致瘤的腫瘤抗原具有更強的反應性。
3結語與展望
自 1998 年第一篇關于微針遞送藥物的文章發表以來,微針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究應用日益增加。微針的多陣列給藥與皮下單點注射相比,能有效提高藥物在空間維度的均勻分布。尤其是對于淺表病灶的治療,微針可以直接將藥物遞送到病灶部位。目前已有接近40 個微針遞藥系統完成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相關的臨床試驗,主要用于治療 1 型糖尿病、銀屑病和局部麻醉。空心微針能通過現有的注射劑型進行藥物傳遞,無需額外研究開發新的劑型。為降低研發成本,目前大多數臨床試驗使用的是空心微針和涂層微針,只有少數研究應用可溶微針來遞送蛋白質和多肽等。
除了直接利用可溶微針遞送藥物。利用納米制劑的智能響應釋藥性能,聯合可溶微針高效的遞送策略,在各種疾病模型中均取得了顯著成果。然而在實際應用中仍面臨諸多問題。例如,雖然基于納米制劑的微針遞送系統的開發,在臨床前研究展現出極佳的釋藥性能和治療效果。但該體系的構建較為復雜,不利于放大生產和實際應用。另外,有必要探究該體系在皮膚內溶解釋放后納米粒和藥物釋放分布動力學,以及針體材料與藥物或納米制劑相互作用后納米制劑的釋藥性能和體內分布。
盡管多項臨床前研究表明,可溶微針在抗腫瘤、降血糖、疫苗接種、抗炎和鎮痛等方面表現出巨大的潛力。但大多數的研究僅僅集中在臨床前階段。目前還沒有可靠的臨床前研究模型可用于準確預測微針遞藥系統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因此增加了臨床轉化的風險。未來臨床應用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合理設計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利用度的可溶微針遞送系統。總的來說,可溶微針貼片在提高藥物經皮遞送,增加藥物生物利用度,提高療效等方面具有極大的潛力和優勢。今后的基礎研究要進一步結合產業化理念,加速可溶微針產品的開發和應用。
關于藥學進展
感謝您閱讀《藥學進展》微信平臺原創好文,也歡迎各位讀者轉載、引用。本文選自《藥學進展》2020年第5期。
《藥學進展》雜志是由中國藥科大學和中國藥學會共同主辦、國家教育部主管,月刊,80頁,全彩印刷。刊物以反映藥學科研領域的新方法、新成果、新進展、新趨勢為宗旨,以綜述、評述、行業發展報告為特色,以藥學學科進展、技術進展、新藥研發各環節技術信息為重點,是一本專注于醫藥科技前沿與產業動態的專業媒體。
《藥學進展》注重內容策劃、加強組稿約稿、深度挖掘、分析藥學信息資源、在藥學學科進展、科研思路方法、靶點機制探討、新藥研發報告、臨床用藥分析、國際醫藥前沿等方面初具特色;特別是醫藥信息內容以科學前沿與國家戰略需求相合,更加突出前瞻性、權威性、時效性、新穎性、系統性、實戰性。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刊物篇均下載率連續三年蟬聯我國醫藥期刊榜首,復合影響因子0.760,具有較高的影響力
《藥學進展》編委會由國家重大專項化學藥總師陳凱先院士擔任主編,編委新藥研發技術鏈政府監管部門、高校科研院所、制藥企業、臨床醫院、CRO、由金融資本及知識產權相關機構百余位極具影響力的專家組成。
《藥學進展》編輯部官網:www.cpupps.cn;郵箱:yxjz@163.com;電話:025-83271227。歡迎投稿、訂閱!
● 想回顧《藥學進展》編委會主辦和協辦過的精彩活動嗎?請戳這里!
→
→
→
→
→
→
→
→
→
→
點一下你會更好看耶
行業動態 | 百濟神州宣布用于治療卵巢癌的帕米帕利(Pamiparib)在中國獲新藥上市申請受理
PPS 點擊 藍字關注我們↑↑↑↑ 百濟神州是一家處于商業階段的生物科技公司,專注于用于癌癥治療的創新型分子靶向和腫瘤免疫藥物的開發和商業化。公司今日宣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藥品審評中心(CDE)已受理其在研 PARP1 和 PARP2 抑制劑帕米帕利用于...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Y3ODExNQ==&mid=2651311301&idx=2&sn=05258acff3cd105e601c05d83742f2e1&chksm=8bf49ac9bc8313dfaa4d3cc8f379af1d578924615cf13bdb6ff7817927e147361984412fee70#rd
本文來源:藥學進展 作者:藥學進展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