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開始,一份署名為《浙商三明醫改策略231017》的文件在醫藥投資圈廣為流傳。
這份文件標注為“福建省醫保局原局長,三明市副市長”詹積富的講話要點,這兩天引發了持續關注。受此影響,10月19日醫藥股走弱,百花醫藥、雙鷺藥業、海翔藥業等多只醫藥股逼近跌停。通化金馬、賽托生物、普洛藥業等均大跌。
10月19日,詹積富向健識局表示:“(網傳文件)是胡說八道的,千萬不要相信。不信謠,不傳謠。”
多位在工作中接觸過詹積富的人坦言:詹積富不會參加任何市場化機構的會議,他本人十分介意這種事。
作為三明醫改的操盤手,詹積富在2019年2月卸任福建省醫保局長之后已不在醫改工作的第一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熟悉三明醫改內容的人士表示:“文件上內容不對,至少是2021年或2020年以前的內容。”
三明醫改是一項系統工程
網傳的這份文件因為傳播甚廣,而且部分內容被重點突出,因此引發了資本市場的關注。
《文件》中提到:“醫改一定不能是衛健委主導。因為衛健委背后代表是醫生和醫藥的利益。不能夸大醫學和醫生的作用。只有三分之一的病能治好。美國我們是不能參考的,因為我們代表人民。美國雖然醫藥很發達,但可及性非常差。”
眾所周知,醫療體制改革是需要多部門通力合作,才能達到的最終結果。忽視醫學和醫生的作用,顯然不是國家想要引導的方向,也和三明醫改的初衷離題萬里。
2021年3月,時任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的詹積富曾與健識局詳聊,描述他心中三明醫改的規劃及設想。
三明醫改的目標是真正實現以健康為中心,促使政府、醫院、醫生、醫保、醫藥、個人多方行為變革。這需要政府辦醫責任體系、政府保障服務體系、健康管護組織體系以及健康效益考評監督體系等一整套流程來支撐。其中,最關鍵的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由衛健委、醫保局、藥監局三部門形成醫療、醫藥和醫保合力的“三醫聯動”,從本質上改革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機制。
健識局還注意到,網傳《文件》還提到:現在的醫共體,很多都是跑馬圈地……;三明醫改是否全國推廣,要看各級黨委政府的決定以及最高層的決心;全國六、七千藥企,完全不需要那么多,夠用就行……等等表述。
在很多熟悉醫藥行業或三明醫改的人士來看,上述信息都屬于“一眼假”。
首先,根據國家藥監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底,國內藥品生產企業數量剛剛突破5200家,并不存在全國有六七千家藥企的說法。而且“十四五規劃”和“中國制造2025”生物醫藥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任務加以推進。
此外,醫共體這種形式,本身就是三明最早提出并實踐的。2017年底,三明就建成了全市12個縣市的緊密醫共體,形成總醫院、分院、基層衛生站的三級一體化醫療網絡。這一模式后來被國家醫改采納并推廣,根據國家衛健委2020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已組建縣域醫共體數超4000個。
今年3月,《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正式向全社會公布,明確推進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推進縣域衛生醫共體建設。醫共體還要大力推進,不可能存在所謂“違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問題。
早獲政府高層認可并全國推廣
網傳《文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段,是提到“沒有反腐就沒有醫改,一定要管住醫生的手,亂開處方要處分。醫生的薪酬……需要跟醫生的口碑和技術掛鉤,用的越少,用的越合理,掙錢掙的越多……集采、醫保都是開胃菜,遠遠沒有結束,更不是暫停。”
這個部分被認為是國家還有下一步的醫藥政策,包括但不限于醫藥反腐、集采、醫保談判等等,因此引發了資本市場上醫藥股的大跌。
醫藥反腐的問題最近引發重點關注。過去,醫療機構實行按勞分配、計件工資,導致醫務人員若想提高收入,在院內就必須制造大處方,使患者吃冤枉藥、做冤枉檢查;在院外則要從藥企那邊獲得利益。
三明醫改的經驗是從藥品價格入手,設立了類似如今集采的藥價談判政策,同時重拳治理回扣和不正確醫療行為,并且懲治藥品流通領域腐敗。
在大力整治醫藥回扣的同時,三明還調整了醫務人員薪酬結構。根據數據顯示,在崗職工平均年薪由2011年的4.22萬元提高到2021年的16.02萬元,最高年薪達59.68萬元。醫生有了陽光的高收入,也就有了工作積極性。
三明醫改中對于醫生薪酬和藥價,并非簡單的一刀切,而是采取了系統性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這些工作經驗基本已經被國家醫保局、國家衛健委等主管部門吸收并實踐,如今的國家集采、重點監控等政策,最初的原型就來自于三明實踐。
2019年11月,國務院印發通知,要求進一步推廣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醫療衛生改革,并明確向全國推廣的時間表。正是此時,三明醫改已獲政府高層認可,三明醫改至今也是唯一能向全國推廣的改革模式。
醫療體制改革,表面上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深層次是一場民生領域的變革,老百姓看病得實惠、醫院收入結構得優化、基金使用效益得提升,堵住醫療資源浪費。這些系統性的工作,靠衛健委、醫保局、紀委等任何一個部門都不可能單獨完成,一定是系統協同、共同努力才能達成最終的目標。
作者丨雷公
編輯 | 江蕓 賈亭
運營 | 朱穎
圖源丨視覺中國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