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業界期待的《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終于發布。
健識局對比梳理發現:2022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84.2億,與上年基本持平;全國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數80319個,總診療人次12.3億,比上年增加0.2億人次。
《公報》還表示,我國政府投入不斷增加,醫療衛生資源提質擴容,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健康中國建設穩步推進。
2022年,全國居民平均就診6.0次,就診總數較去年相比減少0.6億次。這表明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全國醫療機構的接診數量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與此同時,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增加了0.2億人次。家門口就近的醫療服務受疫情影響較小,形式也更加靈活,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大醫院的醫療需求。
過去幾年,國家一直在推進基層醫療體系建設。根據《公報》,2022年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有979768個,比上年增加1978個。
讓優質醫療資源沉下去,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是構建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迫切要求。醫療資源下沉,逐漸轉向以基層醫療服務為基礎的醫療結構是應有之義。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提高后,患者對其信任度也會提高。
另外,發展基層醫療更有意義的點在于:緩解三甲醫院壓力,推動分級診療實行。
自從2015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管理意見》以來,分級診療就成為評判區域衛生工作的主要標準之一。這一政策導向直接影響了國內基層醫療機構的數量不斷提高。
雖然數量不斷增加,但國內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水平還遠遠不夠。原因之一是基層編制和人員沒有相應增加,這樣的問題在農村地區更為突出,導致基層留不住人才,表現為工作量大而醫務人員少。
近年來,我國通過組建各種形式醫療聯合體、暢通雙向轉診機制等方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問題。從根本上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改善機構的經營管理水平,應該要成為未來一段時期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工作的重點。
健識局公眾號回復“健康事業”即可獲取《公報》全文
撰稿 | 梁建
編輯 | 江蕓 賈亭
運營 | 山谷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