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O行業的連鎖反應還在繼續。
趕在上周末放假前,CRO龍頭企業昭衍新藥公布了2023年上半年的業績預告:1-6月預計實現營收1.96億元-2.74億元之間,同比增長25.3%-35.3%;與此同時,凈利潤達7276.57萬元-1.1億元之間,同比下降70.4%-80.4%。
業務蒸蒸日上,但利潤卻大幅降低,造成這種結果的重要原因是公司主要資產之一的實驗猴的價格不斷走低。按照財務制度,猴屬于生物資產,應計算公允價值并相應增減其賬面價值。因為猴掉價了,昭衍新藥造成的損失約為1.77億元-1.89億元。
昭衍新藥養了不少猴,但沒賣出去多少。
這種價值蒸發基本是不可控的。因為2020年年報披露時,昭衍新藥變更了會計政策,以公允價值計算公司的生物資產,當時這樣做的好處是:猴子漲價了,價值提升是計入利潤的。
可現如今,猴子跌價,價值下降也是要計入利潤的。
之前是按照養猴子的成本來估值,現在是按市價來估值,因此才會有這樣的價值波動。周一開盤,昭衍新藥A股跌停。
猴子越貴、越多,市值越高
2020年-2022年之間,憑借著對實驗猴資產的變更計算,昭衍新藥體驗了一把業績飛起的感覺。
從公開數據來看,2020年-2022年之間,由于生物資產變動給昭衍新藥帶來的利潤,增幅達508.55%。而同期公司的凈利潤,從3.14億元增長至10.73億元,增幅達241.72%。
明眼人能看得出來,生物資產的價值對于昭衍新藥確立行業地位有多重要。昭衍新藥是幸運的,起碼它確確實實享受到了市場給予的創新藥預期。
創新藥發展的高光時刻基本自2020年開始,尤其是2020-2021兩年間,國內獲批IND(新藥臨床試驗申請)的數量在不斷攀升。
每一個IND申報都要經歷臨床前實驗環節,其中大部分需要做動物實驗。和人體相似度較高的實驗猴,成為創新藥研發中最受青睞的實驗對象。昭衍新藥較早布局實驗動物行業,搶先感受到了實驗猴需求量的增勢。
2017年剛上市時,昭衍新藥的業務重點是“安評服務”,實驗動物養殖當時很難被接受為醫藥行業的一部分,還常會被認為是養殖業,會影響公司的整體估值;但到了2021年前后,“猴茅”成為昭衍新藥的新代稱。
2022年年中之時,天價實驗猴話題多次登上微博、今日頭條等社會新聞榜,多家龍頭CRO“瘋狂囤猴”的動向更是將行業的緊張氣氛擴散到圈外。
引發“囤猴”討論的源頭,便是昭衍新藥的兩起收購事件:以18億元的價格,昭衍新藥收下廣西瑋美生物和云南英茂生物,兩家均為實驗猴廠家,此次收購,昭衍新藥可以獲得近2萬只實驗猴資源。
而后,市場發現,更早之前,藥明康德、康龍化成也相繼收購過猴廠,但并未引起關注。與昭衍新藥不同的是,這兩家企業的營收重點來源是創新藥后端的CDMO業務。
昭衍新藥或是以自用為主,只不過養的猴子越來越多,已經超出了“自用”的范圍,而且客觀上幫助其利潤和市值的提升。從那個時候起,囤猴已經成為昭衍新藥的標簽,其估值已經越來越和臨床前藥物研究脫節了。
猴子確實少,還是企業需要猴子少?
創新藥興起,導致新藥研發增多,進而導致對實驗猴需求多,再進而導致實驗猴供不應求,最后實驗猴的價格居高不下。
中國創新藥行業方興未艾,因此猴價高漲有依據,昭衍新藥的高估值顯得十分合理。但細究起來,有不少環節存有疑問。實驗猴數量真的不能滿足我國藥企的需求了么?
疫情之前的2017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種質資源中心主任的專家曾向外表示:我國實驗用的食蟹猴、獼猴產能過剩,供過于求的現象十分突出。
那個時候,不少養猴企業主要依靠銷往國外來獲利。據統計,自2008年以來,美國、加拿大約三分之二的實驗猴來源于中國,歐洲更甚,幾乎100%依賴于中國。廣西是中國出口實驗猴的主要地區之一。
可以看到,中國實驗猴資源并不算少,當年進出口正常的情況下,中國猴子是有富余的。
但到了2020年,疫情和國內創新藥行業的發展打破了這個常態。2020年1月,《關于禁止野生動物交易的公告》的發布,禁止實驗猴出口,拉開了猴價大張的序幕。同時,國內醫藥投資火熱,猴子需求量快速增加。一時之間,仿佛國內猴子立刻就要不夠用了。
其實,2021年7月中國實驗靈長類養殖開發協會召開理事會,這次會上提出了一個明確的訴求:盡快放開實驗猴進出口事宜。
猴子如果不夠用,為何還要開放出口?到底是實驗猴真的供不應求,還是供需發生了錯配,導致價格畸高?
這一點,作為直接用猴的昭衍新藥不會不了解。但昭衍新藥反倒在2022年收購了兩個大型猴場,進一步控制上游猴源。至于自己用不用得上這么多猴,那是后話。
市面披露的招標采購價格計算,2021年下半年一只實驗猴的價格差不多在10萬塊錢以上了。但實際飼養成本很低,根據益諾思的招股書,其收購黃山盛鵬相關的實驗猴時,確定的飼養費用是每只猴每年1200元。
圖源:益諾思招股書
據了解,實驗用猴一般要3歲以上。從生下到長大,猴子實際的成本并不高,但價格卻能輕易炒高。這不光昭衍新藥看到了,全行業都看在眼里。
如今,支持猴價上漲的邏輯正在發生變化,中國創新藥行業的熱度不如以往,猴子不再那么“稀缺”,價格自然不能持續上漲。囤猴企業業績下跌也就在情理之中。
當然,對行業來說這也許是件好事:猴價降了,新藥研發成本會相應減少。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上半年,昭衍新藥實控人之一計劃減持不超過總股份的2.05%;截至7月8日,套現額已達5.5億元。
撰稿|煙酰胺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朱穎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