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藥品短缺的情形再度加重。今年5月,美國FDA緊急批準齊魯制藥的順鉑注射液入境“解圍”,隨后就發現越來越離不開中國了。
7月10日,FDA表示將更大限度為中國而來的抗癌藥敞開大門,允許齊魯制藥再發10批順鉑。此前齊魯已經向美國緊急運輸了4批。
長久以來,美國的基礎藥物都依賴進口。去年11月起,FDA對印度制藥企業Intas的艾哈邁達巴德藥廠進行檢查,發現該藥廠相關的數據和質量堪憂,后來發現問題越來越多:產品安全性、有效性、純度和質量都沒辦法保證。
FDA大筆一揮,對這家印度工廠發出了進口禁令。
Intas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典型的印度仿制藥企業,服務于全球超85個國家,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2%,其中70%的收入來自國際市場,尤其是歐洲和美國。被查的工廠順鉑供應量占美國市場的50%,斷供必然會影響美國需求。
6月初,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披露了一份對境內27個治療機構的調查,截至5月末,有93%的治療機構報告了卡鉑不足,70%的機構報告了順鉑短缺,治療機構可能需要視情況更改患者的治療方式。
直到這時候,FDA才急了,向5家供應商發出信號,將以“探索臨時進口”的方式幫助這些企業將產品送至美國市場。齊魯制藥或是其中一家。
順鉑、卡鉑類藥品是癌癥化療的基礎性藥物,是眾多癌癥患者延續生命的首選,美國的市場供給結構竟然如此脆弱,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實際上,近幾年來美國藥物短缺的問題層出不窮。如在2022年10月,以阿莫西林口服液為代表的抗生素產品出現短缺,FDA也曾就該情況請求相關企業加大供應。
今年7月14日,輝瑞公司向外發出警告,由于梅毒感染率的飆升,其生產的青霉素或將在今年末用完,距離供應短缺不遠。
頻繁出現基礎性藥物短缺,背后是整個工業供應鏈的斷裂。
20世紀80年代起,歐美陸續開始“去工業化”,然后在先進制造領域占領高地,在高端生物制藥、芯片技術等領域,歐美享有充足的話語權。但在基礎物資、基礎技術等環節,美國基本拋棄,轉而依賴進口。
這樣的全球化分工協作原本沒什么問題。但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突發危機或沖突正在改變這種模式。各類物資所需的穩定、健全的配套供應鏈正在受到非經濟因素越來越大的影響。
6月13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向外表示:新冠危機已經告訴我們,將我們基本的醫藥產品的生產委托給他人,無疑是死路一條。
法國相關部門已經列出了450種分子,將尋求這些分子在法國本土化生產。同時其透露,GSK公司決定投資2400萬美元升級在法國Mayenne的阿莫西林抗生素的生產基地。
2020年年中,美國立法者也曾看到供應鏈風險,但解決方案和法國類似:起草了一項本地藥品生產計劃。
眾所周知,美國本土生產成本非常高,而且很多品種多年不生產,組織供應鏈是件很麻煩的事情。放著全球供應鏈不去積極融入,反而尋求固步自封、閉門造車,這正是當前美國醫藥產業正在發生的怪現象。
這一次齊魯救了美國的急,但似乎美國并沒打算改變“本地生產”的思路,未來必然還會吃更多的虧。
撰稿|煙酰胺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朱穎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