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頭羊率先倒下了。
4月7日,Pear Therapeutics在官網宣布:公司已向美國特拉華州破產法院提交申請,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并對外尋求資產出售。
這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數字療法公司,也是業內公認的領頭羊。2017年,Pear公司首款數字療法產品ReSET由FDA審批通過為II類醫療器械,成為全球第一個經官方認證的數字療法產品。
圖源:公司官網
自成立以來,Pear公司先后完成8輪共4億美元的融資,不乏軟銀、淡馬錫等大機構加持,可謂順風順水。2021年12月,Pear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數字療法第一股”,估值超過人民幣百億元,一時風頭無兩。
隨后,就是一個上市即巔峰的故事。
上市第二年,Pear公司啟動裁員,但依然沒能止損。2022年,Pear公司營收僅1270萬美元,虧損卻高達1.23億美元。
今年3月,Pear公司宣布希望尋求戰略調整或選擇破產。目前,該公司員工幾乎全被辭退,創始人兼CEO業已卸任。目前,該公司股價幾近見底,每股不足0.2美元,往日輝煌如黃粱一夢。
無獨有偶。與Pear公司并稱“數字療法三巨頭”的兩家美國企業Akili、Better的日子也不好過,兩家公司股價已經跌至1美元,較發行價跌去80%以上。
Pear公司的倒下,會引發數字療法行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嗎?
“數字療法第一股”落敗
數字療法(Digital therapeutics,DTx)以軟件程序為形式,給病人提供疾病治療和管理方案,也被稱作“電子藥品”,主要應用于精神疾病、心理健康、慢病等領域。
光看產品的話,作為行業龍頭,Pear公司的管線很是豐富。針對藥物使用障礙的reSET、阿片類藥物使用障礙的reSET-O,以及慢性失眠的Somryst三款產品均已獲批上市,另有14個產品在研,涵蓋精神病學、神經病學、胃腸、腫瘤學、心血管等多個領域。
2021年,Pear公司實現420.8萬美元的收入,其中產品銷售貢獻了374.8萬美元,較上一年增加24倍。
再看實際運營狀況,卻是另一幅光景。
2021年,Pear公司的虧損遠遠高過收入,達到6510萬美元。廣闊豐富的研發管線就像一個巨大的吞金獸。2022年,14條研發管線吞掉了4831萬美元的研發費用,同期公司虧損再度擴大至超過1億美元。
相較而言,剛過千萬美元的收入只是杯水車薪。如果銷售確有前途,資本也愿意再等幾年,但事實上,資本恐怕已然看清了Pear的產品前景。
公司財報顯示,Pear數字療法產品平均售價為1195美元。2022年,Pear的數字療法產品共開出4.5萬張處方,最終只有一半左右付了費。公司還獲得其中41%的費用。
Pear公司高管原本預期2022、2023年能實現2200萬美元和1.25億美元的營收。結果去年實際收入只有預計的一半,今年更是可想而知。
現實太骨感了。
國內數字療法尚屬起步
數字療法的風也吹到了國內。
2019年,芝蘭健康針對乙肝妊娠患者的產品“小貝殼”獲批,成為國內首款擁有醫療器械注冊證的數字療法產品,旨在實現乙肝病毒母嬰阻斷,用戶可以通過手機App監測管理孕婦的孕產過程。
隨后,運動康復類的“術康”、血友病管理類的“武田myPKFiT”等也紛紛獲批。據媒體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有30余個數字療法產品獲批,來自術康、極智醫療、森梅醫療、芝蘭健康、眾曦醫療、無疆科技等超20家企業,覆蓋運動康復、呼吸系統、腫瘤多個領域。
數字療法也得到了政策的支持。2022年10月,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引發《海南省加快推進數字療法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鼓勵行業發展。
即使有政策鼓勵,來自行業領頭羊的警示也必須被重視。
誰會買單,始終是數字療法企業亟待回答的問題。公眾對數字療法乃至遠程醫療的信任度,目前還遠遠不足以撐起一片大市場。習慣了生病才去醫院的老百姓,更不會在疾病預防階段就為一款App花錢。
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也是當下不少國內數字療法廠商采取的辦法。但商保這條路,Pear已經趟過了。Pear公司已辭任的CEO曾發帖稱:即使醫生愿意開處方,患者也愿意用,也遠遠不夠。因為醫保商保仍可能拒絕支付。
也有好消息。新冠期間,心理健康的遠程醫療需求增加。美國Teladoc公司收購的心理健康數字療法公司BetterHelp在2022年收入1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42.8%。
健識局獲悉,在國內,醫聯、微脈醫療、京東健康也正在入局數字療法。用互聯網醫療平臺去鏈接藥企、醫生和用戶,也許最終能引來行業活水,做好市場教育。
時間,會給出答案。
撰稿|楊曦霞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何安盈
圖源|視覺中國
#數字療法##藥企#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