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縣級醫院,如何在“國考”中躍入全省排名前25位?
管理新主張-何其志視頻修改版(標清)
始建于1941年的富順縣人民醫院,是全縣一百多萬人口的醫療業務技術指導中心和急診急救中心。
地處經濟并不發達的西南一隅,富順縣人民醫院的醫療能力卻不輸沿海富庶之地的市級醫院。在2020和2021年度“國考”中,富順縣人民醫院連續兩年獲得B++級,在全國分列416位和414位,在全省分列32位和25位。
一家縣級醫院,何以能在區域經濟支撐力平平的條件下,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績?近日,健康界探訪富順縣人民醫院,傾聽黨委書記何其志講述學習型醫院建設的“富醫”方案及其醫院管理之道。
以下為訪談記錄:
問題一:建設學習型醫院是2023年富順縣人民醫院的重點工作之一,在具體實踐中,醫院是如何打造學習型醫院的?
何其志:兩年前我們就提出來要打造學習型醫院,這兩年我們一直在思考,學習型醫院該如何來建,痛點在哪里,難點在哪里,考核怎么來做。
醫院黨委首先出臺了一個文件,對學習型醫院建設的各個方面進行了要求。第一是學習時長,要求除了上班時間以外的每周學習時長不能少于四個小時。第二是學習維度,要求涵蓋專業、政策、黨建、管理等等。第三是學習效果,醫院專門開發了一個信息系統,對院內所有職工的學習狀態、學習時長進行實時監控,目的是讓每一個員工真正去學,而不是走過場。歸根結底,建設學習型醫院需要對學習效果進行考核、獎懲。我們把醫院當年支出的2%的經費用于學習支出,投入還是比較大的。
從醫院發展的角度來看,提升每一位員工的綜合素質很重要,這是長期工作,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把打造學習型醫院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位員工的心中,讓他們養成學習的習慣。既然選擇了學醫,就注定要學一輩子。
問題二:醫院發展需要人才,人才建設與學習型醫院建設是相輔相成的。富順縣人民醫院是如何來進行人才建設的?
何其志:醫院主要圍繞“引育管用”幾個環節來進行人才建設。在“引進”環節,引進人才計劃要服務于醫院未來五年規劃,甚至中長期的規劃。首先要考慮醫院未來要走向哪里,再根據醫院的高度定位來規劃優勢學科,為未來具有影響力的學科引進人才、配置人才。
“育”就是培育,即便是高學歷人才,進到醫院以后,也要對他們進行繼續培育,讓他們有繼續成長的機會和平臺。具體而言,醫院會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和喜好,進行分層分類培育。比如,一部分人可以按照醫學專家的標準來培育;另一部分人則可以進行管理崗或者綜合崗培訓,讓他們有機會成為以后學科的管理者,甚至醫院的管理者、行政部門的管理者。
培育之外,醫院還制定了人才管理和激勵機制,主要方法是“定目標”。這些目標包括:進院后,在幾年之內評定職稱、發表論文、實現專業水準提升、掌握核心技術。達成目標后,醫院會對其進行正向激勵。
最后一個環節是“使用”,無論是在職稱評定,還是在崗位晉升等方面,醫院力求為每一個人提供機會和平臺,盡可能讓每一個人都能人盡其才,在崗位上發揮應有的作用。綜上,“引育管用”貫穿了人才進入醫院的全過程,希望每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能夠在富醫實現人生理想,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問題三:文化建設是一家醫院發展的“源”動力,富順縣人民醫院是如何來進行文化建設的?
何其志:文化是有別于其他機構的、獨特的、屬于自己的精神理念,不需用制度、考核來約束,是一種完全自覺的、植根于職工內心的信仰。醫院走過了80多年,從一家小型私人診所,發展到今天擁有1200多名員工的三級醫院,一路走來,樹立了獨特的文化,那就是“家”的文化,這是有別于其他醫療機構的。
每次當災難發生時,醫院這種家的文化體現的淋漓盡致。無論是2003年非典,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為挽救生命醫院都沖鋒在前。當派遣的醫療隊赴外地支援后,院內職工會自發地幫助前線醫務人員照顧家里老人和孩子,讓他們無后顧之憂,可以安心做救援工作。
最近一次抗疫,早期當大家對新冠病毒還很恐懼的時候,醫院踴躍報名支援武漢的醫護相當多。為什么這么多人愿意去?主要還是源于家的文化,源于富醫相互幫助、相互團結,在困難的時候,特別是在風險來臨的時候緊緊抱在一起的家文化。
我們經常說:院榮我榮,院衰我恥,這種榮辱觀和價值觀,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家的文化。醫院整個班子,也受這種家文化的熏陶,班子每一個人都充滿干勁,每一個人都鉚足勁兒往前沖,這其實還是源于家文化的形成。如果一個單位沒有幾十年的文化底蘊,是說不出文化的,它需要一代一代的熏陶、耳濡目染才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
問題四:《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堅持和加強黨對公立醫院的全面領導,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試行)》也把黨建引領放在第一位。您認為高質量黨建應如何引領醫院高質量發展?
長時間的謀劃。眾所周知,醫療領域是人才密集型單位,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有高質量人才,把高質量人才培育好了,再考慮如何來促進高質量發展。當然,這之后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思想建設是第一位的。醫院部分知識分子,對政策幾乎不過問,每天就是看診、做手術。對于這部分人,首先要進行思想引導,讓他們的想法、對未來的規劃,要適應當前黨的要求;要讓他們所做的事情,重點符合當前的政策要求。
第二步,將黨建和業務融合。對醫院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后,我們認為關鍵是在科室層面融合,實現雙向培育。這幾年時間下來,醫院科室主任的黨員占比達到90%以上,進一步提升了科室主任的政治站位。
在專業提升方面,醫院采取的主要辦法是成立三個小組:技術攻堅組、醫療安全組、文化建設組,每個小組由黨支部的支部委員來牽頭負責。
技術攻堅組,主要是針對學科短板、技術短板來進行攻堅,限時完成、定期考核,促進醫院的學科建設和發展;醫療安全組,主要是遵從18項核心制度,進行醫療環節管控,確保診療行為符合行業要求,讓醫療安全有保障,讓患者愿意選擇到醫院來看病。文化建設組,目的則是讓每一個患者在富醫就診的時候有好的體驗,不僅要把患者的病治好,還要讓患者感覺到很舒心、很貼心。
綜上,通過以上種種措施,這幾年走來,富醫的“國考”成績有明顯進步。2020年和2021年的考核結果是B++,2021年在全國排名414名,在全省排名25名,特別是在服務板塊幾乎得到滿分。質量安全、醫療糾紛的案例明顯下降,賠償金額明顯下降;CMI值、四級手術占比不斷提升,這份成績來之不易,特別是在富順這種經濟欠發達的地方,能夠得到這個排位還是相當不錯。
這些成績的取得,歸根結底,都源于黨建和業務的深度融合。因此,必須在科室層級就把黨建和業務結合起來,如果在科室沒結合起來,那就會發生“兩張皮”的現象。
本文來源:新康界 作者:健康界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